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第052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五十一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博物彙編 第五十二卷
博物彙編 草木典 第五十三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博物彙編草木典

 第五十二卷目錄

 菌部彙考

  菌圖

  藦菰圖

  竹蓐圖

  爾雅釋草

  張華博物志蛇菌

  賈思勰齊民要術缹菌法

  陳仁玉菌譜

  潘之恆廣菌譜

  三餘贅筆煮蕈法

  野蔌品種菌法

  四時類要種菌子

  農桑通訣種蕈

  本草綱目土菌 杉菌 雚菌 皂莢蕈 香蕈 天花蕈 藦菰 雞㙡 舵菜

   竹蓐 鬼蓋 地芩 鬼筆 蜀格

 菌部藝文

  與參寥師行園中得黃耳蕈  宋蘇軾

  蕈子           楊萬里

  紫蕈            朱熹

  白蕈            前人

  謝崔致君餉天花      金朱弁

  沙菌          元許有壬

  雷聲菌          明滑浩

  菌子詩追和楊廷秀韻     史遷

  沐五華送雞㙡        楊慎

 菌部選句

 菌部紀事

 菌部雜錄

 菌部外編

 木耳部彙考

  木耳圖

  地耳圖

  賈思勰齊民要術作木耳菹法

  本草綱目木耳 桑耳 槐耳 榆耳 柳耳 柘耳 楊樝耳 地耳 石耳

 木耳部藝文

  答永新宗令寄石耳    宋黃庭堅

  木耳            朱熹

  地踏菜          明滑浩

 木耳部選句

 木耳部外編

草木典第五十二卷

菌部彙考[编辑]

釋名

菌。爾雅     《中馗》:爾雅

合蕈、        《稠膏蕈》

栗殼蕈、       松蕈

竹蕈、        麥蕈

玉蕈、        黃蕈

紫蕈、        四季蕈

鵝膏蕈、       杜蕈

台蕈、        黃㹠、 《黃纘》蕈、       寒蒲蕈。已上俱菌譜 土菌。拾遺    地蕈:拾遺

獐頭。拾遺    仙人帽:拾遺

《菰子》。食物本草  杉蕈。圖經

雚菌。本經    雚蘆。本經

鸛菌。陶弘景   皂莢蕈。綱目

香蕈:日用本草  肉蕈。汪瑞

天花蕈。日用本草 天花菜:李時珍

胡孫眼。酉陽雜俎 藦菇、蕈綱目

羊肚菜。李時珍  《雞㙡》。綱目 雞菌。李時珍   《竹蓐》:食療本草

《竹肉》。拾遺    《竹菰》:綱目

舵菜:李時珍   《鬼筆》:拾遺

地芩。別錄    《蜀》格。別錄

《鬼蓋》。別錄

菌圖

菌圖

竹蓐圖

竹蓐圖

{{{2}}}

{{{2}}}

《爾雅》
[编辑]

《釋草》
[编辑]

《中馗菌》:

地蕈也。似蓋,今江東呼為「土菌」,亦曰「馗廚」,可啖之。

小者菌。

大小異名。此辨菌大小之異名也。大者名中馗,小者即名菌。郭云:「地蕈也」,似蓋。今江東人呼為土菌,亦曰馗廚,可啖之者。《說文》云:「蕈,桑。」也。謂菌生木上也。今云地蕈。即俗呼地菌者是也。

出隧蘧蔬。

蘧蔬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東啖之甜滑。音同「氍。」菌類也。一名出隧,一名蘧蔬。《廣雅》云:「朝生,形如鬼蓋。」郭云:「似土菌,生菰草中。今江東啖之,甜滑。」音同氍。者,《說文》云:「菰,蔣也。」張揖云:「氍。」《毛席》,取其音同。

張華博物志[编辑]

蛇菌[编辑]

江南諸山郡中,大樹斷倒者,經春夏生菌,謂之「椹。」食 之有味而忽毒殺人。云此物往往自有毒者,或云蛇 所著之楓樹生者啖之令人笑,不得止。治之飲土漿 即愈。

賈思勰齊民要術[编辑]

缹菌法缹音缶[编辑]

菌一名「地雞」,口未開,內外全白者佳。其口開裡黑者 臭,不堪食。其多取欲經冬者,收取鹽汁洗去土,蒸令 氣餾,下著屋北陰中之。當時隨食者取,即湯煠去腥 氣,劈破,先細切蔥白,和麻油、蘇亦好,熬令香,復多劈 蔥自渾。豆鹽、椒末與菌俱下。缹之宜肥羊肉、雞、豬肉 亦得。肉缹者不須蘇油。

《肉亦》先熟煮,蘇切,重重布之,如《缹瓜瓠》法,唯不著菜也。

缹瓜、瓠菌,雖有肉、素兩法,然此物多充素食,故附《素》 條中。

陳仁玉菌譜[编辑]

《序》
[编辑]

芝菌,皆氣茁也。靈華三秀,稱瑞尚矣。朝菌晦朔,莊生訕之。至若儔其食品,古則未聞。自商山茹芝,而五臺天花,亦甲群彙仙居界台括叢山峻拔,仙靈所宮,爰產異菌,林居巖棲者,左右芼之。固藜莧之至腴,蓴葵之上瑞。比或以羞王公登玉食。自有此山,即有此菌,未有此遇也。遇不遇無預菌事。繄欲盡菌性而究其用。第其品。作《菌譜》。「淳祐乙巳秋九月。山人陳仁玉序。」

合蕈

邑極西韋羌山,高迥秀異,寒極雪收,林木堅瘦,春氣 微欲動,土鬆芽活,此菌候也。菌質外褐色,肌理玉潔, 芳薌韻味,發釜鬲聞百步外。蓋菌多種例柔美,皆無 香,獨合蕈香與味稱,雖靈芝天花無是也,非全德耶? 宜特尊之,以冠諸菌。合蕈始名,舊傳昔嘗上進,標以 台蕈,上遙見誤讀,因承誤云:「數十年既未充包貢,山」 獠得善賈,率曝乾以售,罕獲生致。邑孟溪山中,亦同 時產,惟蕈柄高無香氣,土人以是別於韋羌焉。

稠膏蕈

邑西北孟谿山,窈窕邃深莫測。秋中山氣重,霏雨零 露浸釀山膏木腴,蓓為菌花戢戢多生山絕頂高樹 杪。初如蕊珠圓瑩,類輕酥滴乳,淺黃白色,味尢甘勝。 已乃傘張大幾掌,味頓渝矣。春時亦間生,不能多,稠 膏得名,土人謂「稠木膏液所生耳。」合蕈他邦猶或有 之,此菌獨此邑此山所產,故尢可貴。煮法當徐下鼎 瀋伺涫沸漉起。謹勿匕攪,攪則涎腥,不可食性參和 眾味,而特全於酒,烹齊既調,溫厚滑甘,《雉尾蓴》不足 道也。或欲致遠,則復湯蒸熟,貯之瓶罌,然其味去出山遠也。

栗殼蕈

寒氣至,稠膏將盡,栗殼色者,則其續也,尚有典刑焉。

松蕈

生松陰,採無時。凡物松出,無不可愛。松葉與脂,伏靈、 琥珀,皆松裔也。昔之遁山服食求長年者,實松焉依。 人有病溲濁不禁者,偶掇松下菌,病良已,此其效也。

竹菌

生竹根味極甘,當與筍通譜,而菌為北阮矣。

麥蕈

多生溪邊沙壤鬆土中,俗名「麥丹蕈」,未詳。味殊美絕, 類北方藦菇,蕈品最優。

玉蕈

生山中初寒時,色潔晳可愛,故諡為「玉。」然作羹微韌, 俗名「寒蒲蕈。」

黃蕈

叢生山中,梔鬱黃色,俗名「黃纘蕈。」又有名黃㹠者,殊 峭硬有味。

紫蕈

赬,紫色,亦山中產,俗名「紫富,蕈」品為下。

四季蕈

生林木中,味甘,而肌理麤峭,不入品。

鵝膏蕈

生高山,狀類鵝子,久乃繖開,味殊甘滑,不謝稠膏。然 與杜蕈相亂。杜蕈者生土中,俗言毒蟄氣所成,食之 殺人,甚美有惡,宜在所黜。食肉不食馬肝,未為不知 味也。凡中其毒者,必笑解之。宜以苦茗雜白礬,勺新 水併咽之,無不立愈。因著之,俾山居者享其美而遠 其害,此譜外意也。

潘之恆廣菌譜[编辑]

木菌[编辑]

木菌,即木耳,生於朽木之上,無枝葉,乃濕熱餘氣所 生,亦名木檽。木㙡,樹雞,木蛾。曰耳。曰蛾,象形也。曰檽, 以軟濕為佳也。曰㙡,曰雞,因味似也。南楚人謂雞為 㙡。曰菌,亦象形。於蜠,乃貝子之名。或云:地生為菌,木 生為蛾。北人曰蛾,南人曰蕈。

五木耳

五木耳,生犍為山谷中。六月多雨時采之,曝乾,可烹 食。陶弘景云:「此五木耳,不顯言是何木,唯桑樹生桑 耳,有青、黃、赤、白者,軟濕者,人采以作葅,無復藥用。」蘇 恭云:「桑、槐、楮、榆、柳,此為五木耳,軟者並堪啖。楮耳,人 常食槐耳,療痔。」

桑耳

《桑耳》曰檽,曰蛾,曰雞,曰黃、曰臣,皆冠以桑,又呼為「桑 上寄生。」

槐耳

槐耳亦名槐菌,亦名雞,而稱檽蛾,如桑例,惟鬻漿粥 安其上,以草覆之,即生蕈耳。

柳耳

「柳耳」主補胃理氣,治反胃吐痰,用五七箇煎湯服,即 愈。

杉菌

杉菌,出宜州,生積年杉木上,狀若菌,采無時。

皂角菌

《皂角菌》,生皂樹上,木耳也。不可食。

香蕈

香蕈生桐柳枳椇木上,紫色者名香蕈,字從草從覃, 覃,延也。蕈味雋永,有覃延之意。

天花蕈

天花蕈,即天花菜。出五臺山。形如松花而大於斗,香 氣如蕈,白色,食之甚美。

磨菰蕈

磨菰蕈,出東淮北山間,埋桑楮木於土中,澆以米泔, 待菰生采之。長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柔軟,其中空 虛,狀如未開玉簪花,俗名「雞足磨菰」,謂其味狀相似 也。一種狀如羊肚,有蜂窠眼者,名「羊肚菜。」

雞㙡蕈

雞㙡蕈,出雲南,生沙地間,下蕈也。高腳繖頭。土人采 烘寄遠,以充方物。氣味似香蕈,而不及其風韻。

雷蕈

雷蕈,出廣西橫州,遇雷過即生,須疾采之,稍遲則腐, 或老不堪用矣。作羹甚美,亦如雞㙡之屬,其價並珍。

舵菜

舵菜:即海舶舵上所生菌也。亦不多得。

鍾馗菌

鍾馗菌即土菌,地上經秋雨生重臺者,一名「仙人帽」, 蓋鍾馗神名也。此菌釘上若繖,其狀如鍾馗之帽,故 以名之。亦名地雞,亦名獐頭菌。

鬼菌

鬼蓋、「鬼繖」、「鬼屋」,皆菌種而異名。夏日得雨,藂生垣牆 下,多赤色,或生糞堆上,見日即消黑,旦生而夕死,亦名地蓋。地芩又名「鬼筆」者,生穢處,頭如筆,紫色,名「朝 生,暮落花」,小兒呼為「狗溺」,即「鬼蓋」之類而無繖者。凡 此類皆主瘡疥,曬乾研末,和油塗之。牛糞上黑菌,尢 佳。又馬勃,亦菌類也。

竹蓐

竹蓐,即竹菰也。草更生曰:蓐得溽濕之氣而成。《本草》 作竹肉,因其味也。生慈竹林,夏月逢雨,滴汁著地,涌 出如鹿角,白色者可食。生苦竹枝上,如雞子,似肉臠 者,有大毒。又曰:「竹菰生朽竹根節上,狀如木耳,或紅 白色。」《酉陽雜俎》云:「江淮有竹,肉大如彈丸,味如白樹 雞。」即此物也。唯苦竹生者有毒。

雚菌

雚菌之「雚」,當作「萑」,乃蘆葦之屬,讀如桓若,音觀,乃鳥 名。或以為鸛屎所化,非也。今渤海蘆葦澤中鹹鹵地, 往往有之。其菌色白輕虛,表裡相似,與眾菌不同。療 蚘蟲有效。出滄州。秋雨以時乃有之,若天旱久霖即 稀。日乾者良。

地耳

地耳,即地踏,菰生丘陵,如碧石青也,亦石耳之屬,生 於地中者爾。

石耳

石耳亦名「靈芝」,生天台、四明、河南、宣州、黃山、巴西邊 徼諸石崖最高處,遠望如煙,山中人縋緪采之,必險 絕處乃得。今廬山亦多,狀如地耳,寺僧采曝餽遠,洗 去沙土,作茹,勝如木耳,佳品也。

葛乳

葛乳,諸名山皆有之,唯太和山采取,乃葛之精華。秋 霜浮空如芝菌,涌生地上,其色赤,質脆。

《三餘贅筆》
[编辑]

煮蕈法[编辑]

蕈生皆陰濕地,風味殊美,然間有毒,食之往往殺人。 《近傳》一法,煮時和燈心草或以銀簪淬之。若燈心草 與簪色黑即有毒,棄之勿食。

《野蔌品》
[编辑]

種菌法[编辑]

用朽桑木、樟木、楠木,截成一尺長段,臘月掃爛葉,擇 肥陰地,和木埋於深畦,如種菜法。春月用米泔水澆 灌,不時菌出。逐日灌以三次,即大如拳。采同素菜炒 食,作脯俱美。木上生者不傷人。

《四時類要》
[编辑]

種菌子[编辑]

三月種菌子,取爛構木及葉於地埋之,常以泔澆令 濕,三兩日即生。又法,畦中下爛糞,取構木可長六七 寸,截斷搥碎,如種菜法。於畦中勻布土,蓋水澆長,令 潤如初。有小菌子,仰耙推之,明旦又出,亦推之。三度 後出者甚大,即收食之。本自構木,食之不損人。按構樹即

穀樹

《農桑通訣》
[编辑]

種蕈[编辑]

取向陰地,擇其所宜。木、楓、楮、栲等樹伐倒,用斧碎砍 成坎,以土覆壓之,經年樹朽,以蕈碎剉,勻布坎內,謂 之「驚禪。」雨雪之餘,天氣蒸煖,則蕈生矣。雖踰年而獲, 可以繼取。及土覆之時,用泔澆灌。越數時則以槌棒 擊樹,利則甚博。采訖,遺種在內,來歲仍發。復相地之 宜,易歲代種。新採趁生,煮食香美,曝乾則為乾香蕈。 今深山窮谷之民,以此代耕,殆天茁此品,以遺其利 也。

《本草綱目》
[编辑]

土菌釋名[编辑]

陳藏器曰:「凡菌從地中出者,皆主瘡疥。牛糞上黑菌 尢佳燒灰。地上經秋雨生菌,重臺者大主血病。」 李時珍曰:「中馗,神名,又槌名也。此菌釘上若繖,其狀 如槌,及中馗之帽,故以名之。」

氣味

甘寒有毒。

孟詵曰:「菌子有數般,槐樹上者良,野田中者有毒,殺 人。又多發冷氣,令人腹中微痛,發五臟風,擁經脈,動 痔病,令人昏𡜐多睡,背膊四肢無力。」

陳藏器曰:「菌,冬春無毒,夏秋有毒。有蛇蟲從下過也。 夜中有光者欲爛;無蟲者煮之不熟者。煮訖照人無 影者;上有毛下無紋者仰卷;赤色者,並有毒,殺人。中 其毒者,地漿及糞汁解之。」

《汪穎》曰:「凡煮菌,投以薑屑、飯粒,若色黑者殺人,否則 無毒。」

李時珍曰:按《菌譜》云:「杜蕈生土中,與山中鵝膏蕈相 亂。俗言毒蠚之氣所成,食之殺人甚美。有惡食肉,不 食馬肝,未為不知味也。凡中其毒者,必笑不止,解之 以苦茗、白礬,勺新水併咽之,無不立愈。」又按:楊士瀛 《直指方》云:「廣南人殺毒蛇,覆之以草,以水灑之,數日 菌生,采乾為末,入酒毒人,遇再飲酒,毒發立死。」又《陳 氏拾遺》云。南夷以胡蔓草毒人至死。懸尸於樹。汁滴地上。生菌子。收之名菌藥。毒人至烈。此皆不可不知。 故併記之。

主治

陳藏器曰:「燒灰傅瘡疥。」

附方

疔腫:黑牯牛拋糞石上,待生菌子焙乾,豨薟草等分 為末,以竹筒去兩頭,緊縛合住疔上,用水和末一錢, 入筒內,少頃沸起,則根拔出,未出再作二、三次。醫學正傳

杉菌集解[编辑]

《蘇頌》曰:「杉菌,出宜州,生積年杉木上。狀若菌,采無時。」

氣味

甘辛微溫,無毒。

主治

《蘇頌》曰:「心脾氣疼,及暴心痛。」

雚菌釋名[编辑]

李時珍曰:「雚」,當作「萑」,乃蘆葦之屬。此菌生於其下,故 名也。若雚音觀,乃鳥名,與萑蘆無關。

集解

《別錄》曰:「雚菌,生東海池澤及渤海、章武。八月采,陰乾。 陶弘景曰:『出北來,此亦無有。形狀似菌,云鸛屎所化 生,一名鸛菌。末之,豬肉臛和食,可以遣蚘蟲』。」

蘇恭曰:「雚菌,今出渤海,蘆葦澤中鹹鹵地,自然有此 菌爾,非鸛屎所化生也。其菌色白輕虛,表裡相似,與 眾菌不同,療蚘有效。」

《韓保昇》曰:「今出滄州,秋雨以時,即有天旱,久霖即稀, 日乾者良。」

氣味

鹹平有小毒。

《別錄》曰:「甘,微溫。」

甄權曰:「苦,得酒良。畏雞子。」

主治

《本經》曰:「心痛溫中,去長蟲白。」蟯:蟲蛇螫毒。癥瘕諸 蟲。

《別錄》曰:「疽蝸,去蚘蟲、寸白,惡瘡。」

甄權曰:「除腹內冷痛,治白禿。」

附方

蚘蟲攻心如刺,吐清汁者:萑菌一兩,杵末,羊肉臛和 食之,日一頓,大效。外臺祕要

皂莢蕈集解[编辑]

李時珍曰:「生皂莢樹上木耳也。不可食。采得烘乾備 用。」

氣味

辛有毒。

主治

李時《珍》曰:「積垢作痛,泡湯飲之,微泄效。未已再服。又 治腫毒初起,磨醋塗之良。」

附方

腸風瀉血:皂角樹上蕈,瓦焙為末,每服一錢,溫酒下。 許學士本事方

香蕈釋名[编辑]

李時珍曰:「蕈從覃。」覃,延也。蕈味雋永,有覃延之意。

集解

吳瑞曰:「蕈生桐、柳枳椇木上,紫色者名香蕈,白色者 名肉蕈,皆因濕氣熏蒸而成。生山僻處者,有毒殺人。」 汪穎曰:「香蕈生深山爛楓木上,小於菌而薄,黃黑色, 味甚香美,最為佳品。」

李時珍曰:「蕈品不一,宋人陳仁玉著《菌譜》甚詳,今錄 其略於此云:『芝菌皆氣茁也。自商山茹芝,而五臺天 花,亦甲群彙仙居,介乎天台、括蒼之間,叢山入天,仙 靈所宮,爰產異菌,林居巖栖者,左右芼之,乃藜莧之 至腴。近或以羞王公登玉食矣。一曰合蕈,又名台蕈, 生台之韋羌山。寒極雪收,春氣欲動,土鬆芽活,此菌』」 候也。其質外褐色,肌理玉潔,芳香韻味,一發釜鬲,聞 於百步。山人曝乾以售,香味減於生者。他山雖產,其 柄高而香劣,不及矣。二曰稠膏蕈,生孟溪諸山。秋中 雨零露浸,釀山膏水腴,發為菌花,生絕頂樹杪。初如 蕊珠,圓瑩類輕酥滴乳,淺黃白色,味尤甘。已乃張傘, 大若掌,味頓渝矣。春時亦生而膏液少。食之之法,下 鼎伺沸漉起,參和眾味,而特全於酒。切勿攪動,則涎 腥不可食矣。亦可蒸熟致遠。三曰松蕈,生松陰,采無 時。凡物松出,無不可愛者。四曰麥蕈,生溪邊沙壤中, 味殊美,絕類藦菰。五曰玉蕈,初寒時生,潔晳可愛,作 羹微韌,俗名「寒蒲蕈。」六曰黃蕈,叢生山中,黃色,俗名 「黃纘蕈」,又名「黃㹠。」七曰紫蕈,赭紫色,產山中,為下品。 八曰四季蕈,生林木中,味甘而肌理粗峭。九曰鵝膏 蕈,生高山中,狀類鵝子,久而繖開,味殊甘滑,不減稠 膏。然與杜蕈相亂,不可不慎。杜蕈,土菌也。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吳瑞曰:「益氣不饑,治風破血《菌譜》曰:「松蕈,治溲濁不禁,食之有效。」

天花蕈集解[编辑]

吳瑞曰:「天花菜,出山西五臺山。形如松花而大,香氣 如蕈,白色,食之甚美。」

李時珍曰:五臺多蛇蕈,感其氣而生,故味美而無益, 其價頗珍。段成式《酉陽雜俎》云:「代北有樹雞,如盃棬, 俗呼胡孫眼。」其此類也與?

氣味

甘平無毒。

李時珍曰。按:《正要》云。「有毒。」

主治

吳瑞曰:「益氣,殺蟲。」

藦菰集解[编辑]

李時珍曰:「藦菰出山東、淮北諸處。埋桑、楮諸木於土 中,澆以米泔,待菰生采之。長二、三寸,本小末大,白色 柔軟,其中空虛,狀如未開玉簪花,俗名『雞腿藦菰,謂 其味如雞也。一種狀如羊肚,有蜂窠眼者,名羊肚菜』。」

氣味

甘寒無毒。

《正要》曰:「有毒。動氣發病。不可多食。」

主治

李時珍曰。益腸胃,化痰理氣。出《生生編》。

雞㙡釋名[编辑]

李時珍曰:「南人謂為雞㙡,皆言其味似之也。」

集解

李時珍曰:「雞㙡出雲南,生沙地間,下蕈也。高腳繖頭, 土人采烘寄遠,以充方物。點茶、烹肉皆宜,氣味皆似 香蕈,而不及其風韻也。」又廣西橫州出雷菌,遇雷過 即生,須疾采之,稍遲則腐,或老,故名。作羹甚美,亦如 雞㙡之屬。此數種其價並珍。

氣味

甘平無毒。

主治

李時珍曰:「益胃清神治痔。」

舵菜集解[编辑]

李時珍曰:「此即海舶舵上所生菌也。亦不多得。」

氣味

鹹甘寒無毒。

主治

李時珍曰:「癭結氣痰飲。」

竹蓐釋名[编辑]

李時珍曰。草更生曰蓐。得溽濕之氣而成也。陳藏器 本草。作竹肉。因其味也。

集解

《孟詵》曰:「慈竹林,夏月逢雨,滴汁著地生蓐,似鹿角,白 色,可食。」

陳藏器曰:竹肉,生苦竹枝上,如雞子,似肉臠,有大毒。 以灰汁煮三度,煉訖,然後依常菜茹食之。煉不熟者, 戟人喉出血,手爪盡脫,應別有功,人未盡識之。 李時珍曰:「此即竹菰也。生朽竹根節上,狀如木耳,紅 色。」段成式《酉陽雜俎》云:「江淮有竹,肉大如彈丸,味如 白樹雞。」即此物也。惟苦竹生者有毒耳。

氣味

甘鹹寒無毒。

陳藏器曰:「苦竹,肉,有大毒。」

主治

《孟詵》曰:「一切赤白痢,和薑醬食之。」

陳藏器曰:「苦竹肉灰汁鍊過食,殺三蟲毒邪氣,破老 血。」

鬼蓋[编辑]

《別錄》曰:「味甘,平,無毒。主小兒寒熱癇。叢生垣牆下,赤 色,旦生暮死。」一名「地蓋。」

陶弘景曰。一名「朝生。」即今「鬼繖也。」

陳藏器曰:「一名『鬼屋』。生陰濕處,如菌,其蓋黑而莖赤。 和醋傅腫毒惡瘡,馬脊腫。」

《杜正倫》曰:「鬼繖有小毒。夏日得雨,藂生糞堆,見日即 消黑。」

李時珍曰:「此亦土菌之類,朝生夕死者。燒灰治丁腫。 以鍼刺破四邊,納灰入內,經宿出根。」

地芩[编辑]

《別錄》曰:「味苦,無毒。主小兒癇,除邪養胎,風痹,洗寒熱, 目中青瞖,女子帶下。生腐木積草處,天雨生蓋,如朝 生,黃白色。四月采之。」

李時珍曰。此即「鬼蓋」之色黃白者。其功亦相近。

鬼筆[编辑]

陳藏器曰:「鬼筆生糞穢處,頭如筆紫色,朝生暮死,名 『朝生暮落花,小兒呼為『狗溺薹。主治瘡疽𧏾疥,癰瘻, 並日乾研末,和油塗之』』。」凡菌從地出者,皆主瘡疥,牛 糞上黑菌尤佳。

李時珍曰:「此亦鬼蓋之類,而無繖者。紅紫鬆虛如花 之狀,故得花名。研末傅下疳瘡

蜀格[编辑]

《別錄》曰:「味苦,平,無毒。主寒熱痿痹,女子帶下,癰腫。生 山陽,如萑菌而有刺。」

菌部藝文[编辑]

《與參寥師行園中得黃耳蕈》
宋·蘇軾
[编辑]

造化何時取眾香,法筵齋缽久凄涼。寒蔬病甲誰能 采,落葉空畦半已荒。老楮忽生黃耳蕈,故人兼致白 芽薑。蕭然放著東南去,又入春山筍蕨鄉。

《蕈子》
楊萬里
[编辑]

空山一雨山溜急,漂流桂子松花汁。土膏鬆暖都滲 入,蒸出蕈花團戢戢。戴穿落葉忽起立,撥開落葉百 數十。蠟面黃紫光欲濕,酥莖嬌脆手輕拾。色如鵝掌 味如蜜,滑似蓴絲無點澀。傘不如笠釘勝笠,香留齒 牙麝莫及。菘羔楮雞避席揖,餐玉茹芝當。卻粒。作羹 不可疏一日,作腊仍堪貯盈笈。

《紫蕈》
朱熹
[编辑]

誰將紫芝苗,種此槎上土。便學商山翁,風餐謝肥羜。

《白蕈》
前人
[编辑]

聞說閬風苑,瓊田產玉芝。不收雲表露,烹瀹詎相宜。

《謝崔致君餉天花》
金·朱弁
[编辑]

「三年北饌飽羶葷,佳蔬頗憶南州味。地菜方為九夏 珍,天花忽從五臺至。崔侯胸中散千卷,金甌名相傳 雲裔。愛山亦如謝康樂,得此攜歸豈容易。應憐使館 久寂寥,分餉明明見深意。堆盤初見瑤草瘦,鳴齒稍 覺瓊枝脆。樹雞濕爛慚叩門,桑蛾青黃漫趨市。赤城 菌子立萬釘,今日因君不知貴。乖龍耳僅免一割,沙」 門業已通三世。偃戈息民未有術,雖復加餐祇增媿。 雲山去此縱不遠,口腹何容更相累。報君此詩永為 好,捧腹一笑萬事置。

《沙菌》
元·許有壬
[编辑]

牛羊膏潤足,物產借英華。帳腳駢遮地,釘頭怒戴沙。 齋廚供玉食,毳索出氈車。莫作垂涎想,家園有莫邪。

《雷聲菌》
明·滑浩
[编辑]

夏秋雷雨後,生茂草中,如麻菇,味亦相似。

《雷聲菌如卷耳》恐是蟄龍兒,雷聲呼輒起。休誇瑞草 生,莫嗟靈芝死。如此凶年穀不登,縱有禎祥安足倚。

《菌子詩追和楊廷秀韻》
史遷
[编辑]

《松花》「岡頭雷雨急,陂陀流膏漬香汁。新泥日蒸氣深 入,穿苔破蘚釘戢戢。如蓋如芝萬玉立,紫黃百餘紅 間十。燕支微勻滑更濕,頃筐盛之行且拾。采歸芼之 脫巾笠,桑蛾楮雞皆不及。麻菇天花當拱揖,鹽豉作 羹炊玉粒。先生飽飯踏曉日,更遣樵青行負笈。」

《沐五華送雞㙡》
楊慎
[编辑]

海上天風吹玉芝,樵童睡熟不曾知。仙人住近華陽 洞,分得瓊英一兩枝。

菌部選句[编辑]

楚屈原《離騷》,「雜申椒與菌桂。」

漢揚雄《反離騷》:「棍申椒與菌桂兮,赴江湖而漚之。」 張衡《西京賦》,「浸石菌於重涯,濯靈芝以朱柯。」

《思元賦》:「咀石菌之流英。」

周庾信《小園賦》:「連珠細菌,長柄寒匏。」

晉殷仲文詩,「何以標貞脆,薄言寄松菌。」

唐王維詩:「顧乏釘頭菌。」

劉禹錫詩:「橋柱黏黃菌。」

《張籍詩》:「掃窗秋菌落。」

《元稹詩》:「菌生香案正當衙。」

《韋莊詩》:「幾處籬懸白菌肥。」

朱慶餘詩:「深籬藏白菌。」

皮日休詩:「頹檐倒菌黃。」

宋汪藻詩:「戢戢寸玉嫩,纍纍萬釘繁。中涵煙霞氣,外 絕沙土痕。下著極雋永,加餐亦平溫。」菌蠢朝承霞, 熒煌夜吐霓。

程俱詩:「驚雷發蒸菌,自可當夏鱉。」

王安石詩:「濕濕嶺雲生竹菌。」

《蘇軾詩》:「筍如玉著葚如簪,強飲且為山作主。」

黃庭堅詩。「驚雷菌子出萬釘。白鵝拆掌鱉解甲。」 范成大詩。「柳菌黏枝住。」

《陸游》詩。「黃耳蕈生齋缽富。」

方岳詩:「雷樹生釘肥勝肉。」

元馬祖常詩:「九秋雷隱菌收釘

菌部紀事[编辑]

《異苑》:「交州諸郡有菌,以葉塗人軀,便舉體菌生,生既 遍,便就朽爛,肌肉消腐。」

《雲仙雜記》:「齊文宣帝凌虛宴,取香菌以供,品味出於 石首銅官等處,有銅釘菌分絲菌。」

《酉陽雜俎》:「開成元年春,成式脩竹里私第,書齋前有 枯紫荊數枝,蠹折,因伐之,餘尺許。至三年秋,枯根上 生一菌,大如斗,下布五足,頂黃白兩暈綠,垂裙如鵝 鞴,高尺餘,至午,色變黑而死,焚之,氣如麻香。成式嘗 置香爐於枿臺,每念經,門生以為善徵。」後覽諸志怪, 南齊吳郡褚思莊素奉釋氏,眠於渠下,短柱是柟木, 「去地四尺餘,有節,大明中忽有一物如芝,生於節上, 黃色鮮明,漸漸長數尺。數日遂成千佛狀,面目爪指 及光相衣服,莫不完具,如金牒隱起,摩之殊軟。常以 春末生,秋末落,落時佛相如故,但色褐耳。至落時,其 家貯之箱中。積五年,思莊不復住其下,亦無他顯盛, 闔門壽考。思莊父終九十七,兄年七」十,健如壯年。 宋州莆田縣破岡山,武宗二年,巨石上生菌,大如合 簣,莖及蓋,黃白色,其下淺紅,盡為過僧所食,云「美倍 諸菌。」

《因話錄》:「都水使者崔綽,少年豪俠,不拘小節。天寶中, 有方士過其家,崔傾財奉之,亦無所望。方士臨去,留 藥一丸為別,崔殊不之,重埋於床下。燕薊之亂,家人 避賊,崔在後未去,忽見床下有菌,甚肥鮮,因煮而食 之,雜以葷味,自此體腹輕健,至老更無疾病。月中視 小字,元和初猶在,年九十餘卒。」蘇州刺史韋公集中 所《贈崔都水》詩者是也。「向得靈藥,便能正爾服之,當 已輕舉矣。其次食所化靈芝,不雜葷茹,又應反顏住 世,壽不可量。」蓋元中但以有壽無疾,酬好施之功而 已。崔即蘇州之堂妹婿也。

《宋史五行志》:「熙寧八年,鹽官縣自三月水產菜如菌, 可為葅,饑民賴之。」

《稽神錄》:「豫章人好食蕈,有黃姑蕈者,尢為美味。有民 家治舍,烹此蕈以食工人。工人有登廚屋施瓦者,下 視無人,惟釜中煮物,以盆覆之。俄有一小鬼裸身繞 釜而走,倏忽投於釜中。頃之,主人設蕈,工人獨不食, 亦不言其故。既暮,其食蕈者皆卒。」

《癸辛雜識》:「菌蕈類皆幽隱蒸溼之氣,或蛇虺之毒所 生,食之皆能害人,而好奇者每輕千金之軀,以嘗試 之,殊不可曉。」《夷堅志》所載,「簡坊大蕈,及金谿田僕食 蕈,一家嘔血隕命六人,丘岑幸以痛飲而免,蓋酒能 解毒故耳。」又靈隱寺僧得異蕈,甚大而可愛,獻之楊 郡王,王以其異,遂進之上方,既而復賜靈隱。適貯蕈 「之器有餘瀝,一犬過而舐之,跳躍而死,方知其異而 棄之。此事關涉尤大。近得耳目所接者兩事,併著為 口腹之戒。」嘉定乙亥歲,楊和王墳上感慈庵僧德明, 遊山,得奇菌,歸作糜供眾。毒發,僧行死者十餘人,德 明亟嘗糞獲免。有日本僧定心者,寧死不污,至膚理 拆裂而死。至今楊氏庵中尚藏日本度牒,其年有久 安、保安、「治象」等號,僧銜有法勢大和尚、威儀、從儀、少 屬、少錄等稱。是歲其國度僧萬人。定心姓平氏,日本 國京東路相州行香縣上守鄉光勝寺僧也。咸淳壬 申,臨安鮑生姜巷民家,因出郊得佳蕈,作羹恣食。是 夜,鄰人聞其家撞突有聲,久乃寂然,疑有他故,遂率 眾排闥而入,則其夫婦一女皆嘔血殞越,倚壁抱柱 而死矣。案間尚餘杯羹,以俟其子適出未還,幸免於 毒。嗚呼殆哉!

天台所出桐蕈,味極珍。然欲致遠,必漬之以麻油,色 味未免頓減。諸謝皆台人,尤嗜此品,乃併舁桐木以 致之。旋摘以供饌,甚鮮美,非油漬者可比。

《北夢瑣言》:江夏漢陽縣出毒菌,號「茹閭」,非茅蒐也。每 歲供進,縣司常令人於田野間候之,苟有此菌,即立 表示人,不敢從下風而過,避其氣也。採之日,以竹竿 芟倒,遽捨竿於地,毒氣入竹,一時爆裂,直候毒歇,仍 以櫸柳皮蒙手以取,用氈包之,亦以櫸柳皮重裹,縣 宰封印而進。其齎致役夫倍給其直,為其道路多為 毒薰以致頭痛也。張康隨侍其父宰漢陽,備言之。「人 有為野菌所毒而笑者,煎魚椹汁服之即愈。」《僧光遠 說》也。

《茅亭客話》:淳化中,有民支氏於昭覺寺設齋,寺僧市 野葚有黑而斑者,或黃白而赤者,為齋食。眾僧食訖, 悉皆吐瀉,亦有死者。至時有醫人急告之曰:「但掘地 作坑,以新汲水投坑中,攪之澄清,名曰『地漿。每服一 小盞,不過再三,其毒即解,當時甚救得人。夫蕈菌之 物,皆是草木變化,生樹者曰蕈,生於地者曰菌,皆濕 氣鬱蒸而生』。」又有生於腐骸毒蛇之上者,大而光明, 人誤以為靈芝,食而速死,故書之警其誤矣。

《墨客揮犀》:「菌不可妄食。建寧縣山石間,忽生一菌,大 如車蓋,鄉民異之,取以為饌,食者輒死。凡菌為羹,照 人無影者不可食,食殺人。又有菌叢生於朽木或糞 壤上,其形如瑞芝,潔白可愛,夜則有光,可以鑑物《金史·石琚傳》:琚拜尚書右丞,蔚州采地蕈,役數百千 人。琚奏之,上曰:「自今凡稱御前者皆稟奏。」琚與孟浩 對曰:「聖訓及此,百姓之福也。」

《五臺山記》:「山盡豫章之材,居僧苦其荒塞,斧斤不力, 在在付之一炬」,樹故名柴木。得雨之後,精氣怒,生菌 如斗壯,所云天花者也。牧兒得一本,輒易一縑。 《居山雜志》:「山中雨後多生菌,其一名曰蕈。凡有數種, 惟春末最多,八月雖有而不時。其小者可食,山人饜 之,而城居不多得也。樵童得者,負以筠籠,多售於楓 橋市郭,人爭買之,與珍異等,以其非植而有故也。 荊溪疏竹,茹蕈也。小如錢,赤如丹砂,生以二月,山中 所在有之,不獨竹下風味極佳,當為伊蒲第一。」 《德州志》:「明張泰少孤,事母至孝。母病思食藦菇,遍求 不得。忽夜於園池中出百餘莖,取以奉母,病即愈。」

菌部雜錄[编辑]

《莊子逍遙遊》:「朝菌不知晦朔,蟪蛄不知春秋。」

《列子》:「朽壤之上有菌芝者,生於朝,死於暮。」

《呂氏春秋》:「和之美者,越駱之菌。」

《說苑》雍門周對孟嘗君曰:「夫以秦楚之強而報於弱 薛,譬猶磨蕭斧而伐朝菌者也。」

《潛夫論》:「中堂生負苞,山野生蘭芷。」負苞,朽木菌也。 《清異錄》:「菌蕈有一種,食之令人得乾笑疾,士人戲呼 為笑矣乎?」

《楚辭芳草譜》按王逸云「菌即薰」,司馬云「大芝」,支遁云 「舜華。」則王說恐非。《七諫》云「飲菌若之朝露」,即《莊子》所 謂朝菌者,豈此耶?

山家清供,鮮蕈淨洗,約水煮少熟,乃以好酒同煮,或 佐以臨漳綠竹筍尤佳。隱區《玉蕈》詩云:「幸從腐木出, 放被齒牙和。真有山林味,難教世俗知。香痕浮玉葉, 生意滿瓊枝。饕服多相忝,幸酬獨有詩。」今後苑多用 酥炙,其風味尤不淺也。

《筆記》:「菌蕈有一種,食之令人得乾笑疾,士人戲呼為 笑矣乎?」《青蓮集》亦有「笑矣乎」一篇,斷然偽作。

《永昌府志》:「雞葼菌屬,滇中在在有之,永郡惟永平尤 多,以六七月大雷雨後,生沙土中,或松下,或林間,鮮 者多蟲,間有毒。或云其下有蟻穴,出土一日即宜,採 過五日即腐,採後過一日則香味俱減,土人鹽而脯 之,經年可食。若熬液為油,以代醬豉,其味尤佳,濃鮮 美艷,侵溢喉舌,洵為滇中佳品。漢使所求蒟醬,當是」 此物。從來解者,皆以為扶留藤,即今蔞子也。其味辛 辣,以和檳榔之外,即不堪食。此有何美而求之?蓋雖 泥於「蒟」字之義,實於「醬」字之義何取,必非扶留可知。 然古今相沿已久,卒莫有識其誤者。特為表而志之, 格物之士,或有采焉。

菌部外編[编辑]

《風土記》:陽羨袁君廟有祈雨者,則祝稱神命,常賜芝 草。草,菌也。以神前酒杯灌地,以大羹杯覆之,有頃發 杯而菌生。今猶然。

《嶺南異物志》:昔有人泊渚登岸,忽見蘆葦間有十餘 崑崙偃臥,手足皆動,驚報舟人。舟人有嘗行海中者, 識之菌也。往視之,首皆連地,割取食之,菌但無七竅。 《抱朴子》云:「肉芝如人形,產於地。亦此類也。何足怪哉!」 《酉陽雜俎》:獨孤叔牙常令家人汲水,重不可轉,數人 助出之,乃人也。戴席帽攀欄大笑,卻墜井中。汲者攬 得席帽。挂於庭樹。每雨所溜處。輒生黃菌。

京宣平坊,有官人夜歸入曲,有賣油者張帽驅驢,馱 桶不避,導者搏之,頭隨而落,遂遽入一大宅門。官人 異之,隨入至大槐樹下遂滅。因告其家,即掘之,深數 尺,其樹根枯,下有大蝦蟆如疊,挾二筆踏樹,溜津滿 其中也。及巨白菌如殿門浮漚釘,其蓋已落。蝦蟆即 驢矣,筆踏乃油桶也,菌即其人也。里有沽其油者,月 餘,怪其油好而賤,及怪露食者,悉病嘔洩。

《內觀日疏》:謝幼貞嗜菌,庭中忽生一菌,狀如飛鳥。沈 子玉曰:「此謂飛禽芝,以處女中單覆之則活,煮而食 之,可數百歲。」謝入取中單,有鄰女乞火,跨之,翩然飛 去,謝但歎恨而已

木耳部彙考[编辑]

釋名

木耳。本經    《樹雞》。韓文

《木檽》。唐本    木菌:唐本

《木㙡》。唐本    木蛾。宋本 《桑耳》。綱目    《桑檽》。唐本

桑蛾。宋本    桑雞。綱目

桑黃。藥性論   桑臣。藥性論

槐耳。綱目    槐,檽。唐本

槐菌。唐本    槐雞。蜀本

赤雞:綱目    槐蛾。宋本

榆耳。綱目    柳耳。綱目

柘耳。綱目    柘黃。綱目

《楊櫨耳》。綱目   地耳。別錄

石耳。日用本草  《地踏菰》。綱目

地耳圖

地耳圖

{{{2}}}

{{{2}}}

賈思勰齊民要術[编辑]

作木耳菹法[编辑]

取棗、桑、榆、柳樹邊生尤軟濕者,煮五沸,去腥汁,出,置 冷水中,淨洮。又著酢漿水中洗出,細縷切訖,胡荽、蔥 白,下豉汁,漿清及酢調和適口。下薑、椒末,甚滑美。

《胡荽》、蔥白,少著,取香而已。

《本草綱目》
[编辑]

木耳釋名[编辑]

李時珍曰:木耳生於朽木之上,無枝葉,乃濕熱餘氣 所生。曰耳、曰蛾,象形也。曰檽,以軟濕者佳也。曰雞、曰 㙡,因味似也。南楚人謂雞為㙡。曰菌,猶蜠也,亦象形 也。蜠乃貝子之名。或曰:地生為菌,木生為蛾。北人曰 蛾,南人曰蕈。

集解

《別錄》曰:五木耳,生犍為山谷。六月多雨時采,即暴乾。 陶弘景曰:「此云五木耳,而不顯言是何木,惟老桑樹 生桑耳,有青黃赤白者,軟濕者。人采以作葅,無復藥 用。」

蘇恭曰:「桑、槐、楮、榆、柳,此為五木耳,軟者並堪啖。楮耳, 人常食;槐耳療痔。煮漿粥安諸木上,以草覆之,即生 蕈爾。」

李時珍曰:「木耳,各木皆生,其良毒亦必隨木性,不可 不審。」然今貨者亦多雜木,惟桑、柳、楮、榆之耳為多云。

氣味

甘平有小毒。

甄權曰:「蕈耳,古槐、桑樹上者良,柘木者次之。其餘樹 上多動風氣,發痼疾,令人肋下急,損經絡,背膊悶人。」 陳藏器曰:「木耳惡蛇蟲從下過者,有毒。楓木上生者, 令人笑不止。采歸色變者有毒。夜視有光者欲爛。不 生蟲者,並有毒。並生擣、冬瓜蔓汁解之。」

李時珍曰:「按:張仲景云:『木耳赤色及仰生者,並不可 食』。」

主治

《本經》曰:「益氣不飢,輕身強志。」

李時珍曰:「斷穀治痔。」

發明

《汪穎》曰:「一人患痔,諸藥不效,用木耳煮羹,食之而愈, 極驗。」

李時珍曰:按:《生生編》云:「柳蛾補胃,木耳衰精。」言老柳 之蛾,能補胃理氣。木耳乃朽木所生,得一陰之氣,故 有衰精冷腎之害也。

桑耳釋名[编辑]

桑耳:一名桑檽,一名桑蛾,一名桑雞,一名桑黃,一名 桑臣,一名《桑上寄生》。

陶弘景曰:「斷穀方,桑檽,又呼為桑上寄生,名同物異也。」

李時珍曰:桑檽以下,皆軟耳之名;桑黃以下,皆硬菰 之名,其功性則一也。

氣味

甘平有毒。

孟詵曰:「寒,無毒。」

《大明》曰:「溫,微毒。」

甄權曰:「桑槐耳甘、辛,平,無毒。」

主治

《本經》曰:「黑者,主女子漏下赤白汁血病,癥瘕積聚,陰 痛,陰陽寒熱,無子。」

《別錄》曰:「療月水不調。其黃熟陳白者,止久洩,益氣不 饑。其金色者,治癖飲積聚,腹痛金瘡。」

甌權曰:「治女子崩中帶下,月閉血凝,產後血凝,男子 痃癖。」 大明曰:「止血衄,腸風瀉血,婦人心腹痛。」

孟詵曰:「利五臟,宣腸胃氣,排毒氣,壓丹石人熱發,和 蔥豉作羹食。」

槐耳釋名[编辑]

槐耳:一名槐檽,一名槐菌,一名槐雞,一名赤雞,一名 槐蛾。

蘇恭曰:「此槐樹上菌也,當取堅如桑耳者。」

甄權曰:「煮漿粥安槐木上,草覆之,即生蕈耳。」

氣味

苦辛平無毒。

主治

蘇恭曰:「五痔脫肛,下血,心痛,婦人陰中瘡痛。」

甄權曰:「治風破血,益力。」

榆耳主治[编辑]

八月采之。李時珍曰:「令人不饑。」

柳耳主治[编辑]

李時珍曰:「補胃理氣。」

柘耳釋名[编辑]

柘耳一名「柘黃。」

主治

李時珍曰:「肺癰欬唾膿血腥臭,不問膿成未成,用一 兩研末,同百齒霜二錢,糊丸梧子大,米飲下三十丸, 效甚捷。」

楊櫨耳[编辑]

陳藏器曰:「出《南山》。」

氣味

平,無毒。

主治

陳藏器曰:「老血結塊,破血止血,煮服之。」

附方

眼流冷淚:木耳一兩燒存性,木賊一兩為末,每服二 錢,以清米泔煎服。惠濟方

血注腳瘡:「桑耳、楮耳、牛屎菰各五錢,胎髮灰,男用女, 女用男,三錢研末,油和塗之,或乾塗之。」奇效良方 崩中漏下:木耳半斤,炒見煙為末,每服二錢一分,頭 髮灰三分,共二錢四分,以應二十四氣,好酒調服出 汗。孫氏集效方

新久洩痢:乾木耳一兩炒,鹿角膠二錢五分,炒為末, 每服三錢,溫酒調下,日二。御藥院方

血痢下血:木耳炒研五錢,酒服即可。亦用井花水服, 或以水煮鹽醋食之,以汁送下。普濟方

一切牙痛:木耳、荊芥等分,煎湯頻漱。普濟方

少小鼻衄,小勞輒出:桑耳熬焦擣末,每發時以杏仁 大塞鼻中,數度,即可斷。肘后方

五痔下血:桑耳作羹,空心飽食,三日一作,待孔卒痛 如鳥啄狀,取大小豆各一升,合擣作兩囊,蒸之,及熱 更互坐之,即瘥。聖惠方

脫肛瀉血不止:用桑黃一兩,熟附子一兩,為末,煉蜜 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二十丸。聖惠方

血淋疼痛:桑黃、槲白皮各二錢,水煎服,日一次。聖惠方 月水不斷,肉色黃瘦,血竭暫止,數日復發,小勞輒劇, 久疾失治者,皆可服之。桑黃焙研,每服二錢,食前熱 酒下,日二服。普濟方

崩中漏下:桑耳炒黑為末,酒服方寸匕,日三服,取效。 千金方

赤白帶下:桑耳切碎,酒煎服。蘇頌圖經

遺尿且澀:桑耳為末,每酒下方寸匕,日三服。聖濟總錄 留飲宿食:「桑耳二兩,巴豆一兩,去皮,五升,米下蒸過, 和棗膏擣丸麻子大,每服一二丸,取利止。」范汪方 心下急痛:桑耳燒存性,熱酒服二錢。集簡方

瘰𤻤潰爛:桑黃菰五錢,水紅豆一兩,百草霜三錢,青 苔二錢,片腦一分,為末,雞子白調傅,以車前、艾葉、桑 皮煎湯洗之。纂奇方

咽喉痹痛:五月五日收桑上木耳白如魚鱗者。臨時 搗碎。綿包彈子大。蜜湯浸含之。立效。便民方

面上黑斑:桑耳焙研,每食後熱湯服一錢,一月愈{{Annotation|。《摘元
考證
方》。}}

足趾肉刺,先以湯浸刮去一層,用黑木耳貼之,自消 爛不痛。近效方

腸痔下血:槐樹上木耳為末,飲服方寸匕,日三服。肘后 方

崩中下血,不問年月遠近:用槐耳燒存性為末。每服 方寸匕,溫酒下。產寶方

產後血疼欲死者:「槐雞半兩為末,酒濃煎飲服,立愈。」 婦人良方

蚘蟲心痛:槐木耳燒存性,為末,水服棗許。若不止,飲 熱水一升,蚘蟲立出。張文仲備急方

月水不斷,勞損黃瘦。暫止復發。小勞輒劇者。槐蛾炒 黃、赤石脂各一兩為末。食前熱酒服二錢。桑黃亦可。 聖惠方

臟毒下血:「槐耳燒二兩,乾漆燒一兩,為末。」每服一錢, 溫酒下。聖濟總錄

服食方《淮南萬畢術》云:「八月榆檽,以美酒漬曝,同青 粱米、紫莧實蒸熟為末,每服三指撮酒下,令人辟穀 不饑。」

反胃吐痰:「柳樹蕈五七個」,煎湯服,即愈。活人心鏡

地耳集解[编辑]

《別錄》曰:「地耳生丘陵,如碧石青也。」

李時珍曰:地耳,亦石耳之屬,生於地者也。狀如木耳, 春夏生雨中,雨後即早采之,見日即不堪,俗名《地踏 菰》是也。

氣味

甘寒無毒。

主治

《別錄》曰:「明目益氣,令人有子。」

石耳集解[编辑]

吳瑞曰:「石耳生天台、四明、河南、宣州、黃山、巴西邊徼 諸山石崖上,遠望如煙。」

李時珍曰:「廬山亦多,狀如地耳。山僧采曝餽遠,洗去 沙土作茹,勝於木耳,佳品也。」

氣味

甘平無毒。

《汪穎》曰:「冷。」

段成式曰:「熱。」

主治

吳瑞曰:「久食益色,至老不改,令人不饑,大小便少。」 李時珍曰:「明目益精。」

附方

瀉血脫肛:「石耳五兩,炒,白枯礬一兩,蜜陀僧半兩,為 末,蒸餅丸梧子大」,每米飲下二十丸。普濟方

木耳部藝文[编辑]

《答永新宗令寄石耳》
宋·黃庭堅
[编辑]

「饑欲食首陽薇,渴欲飲潁川水。嘉禾令尹清如冰,寄 我南山石上耳。筠籠動浮煙雨姿,瀹湯磨沙光陸離。 竹萌粉餌相發揮,芥薑作辛和味宜。公庭退食飽下 著,杞菊避席遺萍虀。㕍門天花不復憶,況及桑蛾與 楮雞。」小人藜羹亦易足,嘉蔬遣餉荷眷私。吾聞石耳 之生,常在蒼崖之絕壁,苔衣石腴風日炙。捫蘿挽葛 「深萬仞,側足委骨豺虎宅。佩刀買犢劍買牛,作民父 母今得職,閔仲叔。不以口腹累安邑,我其敢用鮭菜 煩嘉禾。願公不復甘此鼎,免使射利登嵯峨。」

《木耳》
朱熹
[编辑]

蔬腸久自安,異味非所誇。樹耳黑垂聃,登盤今亦乍。

《地踏菜》
明·滑浩
[编辑]

一名「地耳」 ,狀如木耳。春夏生雨中,雨後采熟食,見日則枯沒化為水。

《地踏菜生雨中》,晴日一照郊原空。莊前阿婆呼阿翁, 相攜兒女去匆匆。須臾采得青滿籠,還家飽食忘歲 凶,東家嬾婦睡正濃。

木耳部選句[编辑]

宋汪藻詩:「溪邊臥枯柳,雨餘忽生耳

木耳部外編[编辑]

《酉陽雜俎》:郭代公嘗山居,中夜有人面如盤瞚,目出 於燈下,公了無懼色,徐染翰題其頰曰:「久戍人偏老, 長征馬不肥。」公之警句也。題畢吟之,其物遂滅。數日, 公隨樵閒步,見巨木上有白耳,大如數斗,所題句在 焉。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