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第178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七十七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一百七十八卷
方輿彙編 山川典 第一百七十九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山川典

 第一百七十八卷目錄

 蟠龍山部彙考

  圖

  考

 蟠龍山部藝文

  蟠龍洞          明林俊

  前題           吳國寶

 七盤嶺部彙考

  圖

  考

 七盤嶺部藝文

  夜宿七盤嶺       唐沈佺期

  五盤嶺           杜甫

  早上五盤嶺         岑參

 雲臺山部彙考

  圖

  考

 雲臺山部藝文

  雲臺山          元廖寥

 雲臺山部紀事

 雲臺山部外編

 七曲山部彙考

  圖

  考

 七曲山部藝文

  七曲山記        明潘之恆

 七曲山部紀事

 七曲山部外編

 平蓋山部彙考

  圖

  考

 安樂山部彙考

  圖

  考

 安樂山部藝文一

  遊安樂山記       宋黃庭堅

  少岷山記         明呂柟

 安樂山部藝文二

  安樂山          唐先汪

  安樂山天符葉       宋蘇軾

 邛崍山部彙考

  圖

  考

 邛崍山部藝文一

  崍山贊          晉郭璞

 邛崍山部藝文二

  題邛崍          宋余授

 邛崍山部紀事

 邛崍山部雜錄

 白鶴山部彙考

  圓

  考

 白鶴山部藝文

  白鶴山記         宋王惲

山川典第一百七十八卷

蟠龍山部彙考[编辑]

  梁山縣之「蟠龍山。」

蟠龍山以洞而得名。其洞有二石,狀如龍,首尾相蟠。 故名。蟠龍洞亦名「蟠龍山。」其上有噴霧崖、飛練亭。

  考:

按:「《方輿勝覽》。夔州路梁山軍蟠龍山」,在梁山縣東二 十里,孤峙秀傑突出眾山之上。下有二洞。洞中有二 石龍,其狀首尾相蟠,故名。旁曰「噴霧崖。」洞中之泉下。 注:「垂崖約二百餘丈,噴薄如霧。」張無盡嘗遊,留題云: 水味甘腴,偏宜煮茗,非陸羽莫能辨。《范石湖以為天》 《下瀑布》第一。

飛練亭在蟠龍山瀑布之下。舊取徐凝詩,名曰「飛練。」 東坡以為惡詩,今取歐陽公「六月飛雪儷《石矼》」之句。 改曰《飛雪》。

按:《四川總志山川攷》:「蟠龍山在梁山縣東三十里,孤」 峙,秀傑突出眾山。下有二洞,洞有二石,狀如龍首尾 相盤按夔州府志山川攷蟠龍山在梁山縣治東三十里

山頂有石髓垂滴不絕上有噴霧崖

蟠龍山部藝文[编辑]

《蟠龍洞          明》·林俊

磴轉崖根斷,雲飜地軸浮。接天無鳥渡,隔洞有龍遊。 金革憐時運,江湖與世憂。遠峰晴萬垤,寒碧認忠州。

《前題》
吳國寶
[编辑]

日照千花見,雲迷萬壑封。高亭懸白兔,飛練倒蒼龍。 披葛尋孤磴,停車望遠峰。午陰移洞口,樹色日重重。

七盤嶺部彙考[编辑]

唐沈佺期所題之「七盤嶺」 ,杜甫所遊之「五盤嶺。」

七盤嶺:在今四川保寧府廣元縣北一百七十里,其 山險而有致,一名「五盤嶺。」

按:《方輿勝覽》。利州東路。「利州有五盤嶺。」

興元府七盤嶺,在褒城北二十里。

按《廣輿記》,「保寧府七盤嶺在廣元縣。」

按《四川總志山川攷》,「七盤嶺一名五盤嶺,在廣元縣 北一百七十里。」杜甫詩:「五盤雖云險,山色佳有餘。」 按《廣元縣志山川攷》,七盤嶺一名五盤嶺,唐沈佺期 有《七盤嶺》詩。

七盤嶺部藝文[编辑]

《夜宿七盤嶺       》唐·沈佺期

獨遊千里外,高臥七盤西。山月臨窗近,天河入戶低。 芳春平仲綠,清夜子規啼。浮客空留聽,褒城聞曙雞。

五盤嶺           杜甫[编辑]

五盤雖云險,山色佳有餘。仰凌棧道細,俯映江木疏。 地僻無網罟,水清反多角。好鳥不妄飛,野人半巢居。 喜見淳朴俗,坦然心神舒。東郊尚格𩰚,巨猾何時除。 故鄉有弟妹,流落隨丘墟。成都萬事好,豈若歸吾廬。

早上五盤嶺         岑參[编辑]

《平旦》驅駟馬,曠然出五盤。江迴兩崖𩰚,日隱群峰攢。 蒼翠煙景曙,森沉雲樹寒。松疏露孤驛,花密藏迥灘。 棧道溪雨滑,畬田原草乾。此行為知己,不覺蜀道難。

雲臺山部彙考[编辑]

漢張道陵昇仙之「雲臺山。」

《雲臺山》一名「天柱山」,在今四川保寧府蒼溪縣東南 三十五里,相傳張道陵昇仙處也。

雲臺山圖

雲臺山圖

[编辑]

按《方輿勝覽利州東路》閬州雲臺山,在蒼溪縣東南 三十五里,一名天柱山,張道陵昇仙之地。蒲傳正詩: 「閬州勝絕是雲臺,十里松蘿殿閣開。」

按《三才圖會雲臺山圖考》:「雲臺山在蒼溪縣,漢張道 陵昇仙處,宋建永寧觀。」

按《四川總志山川攷》,「雲臺山在蒼溪縣東南三十五 里,高四百丈,峭拔插天,一名天柱,即漢張道陵昇仙 處。宋建永寧觀,有洞曰麻姑芙蓉平仙峻仙,池曰浴 丹玉魚,巖曰松根蟠枕。又有九轉亭丹竈尚存。山多 棕柏,有一絕大者,中空,可坐數人,旁有亭名魁柏。」 按《蒼溪縣志山川攷》,「雲臺山在縣東三十五里,《寰宇 記》」云:「一名天柱山,高四百丈,上方百里,有魚池,宜五 穀,無惡毒,可度災。」

雲臺山部藝文[编辑]

《雲臺山          》元·廖寥

雲臺突出眾山低,小徑縈紆上石梯。古寺獨存人寂 寂,斷碑惟覆草萋萋。滿空香散春蘭綻,萬壑煙生晚 樹迷。為愛其間風景好,登臨幾度杖青藜。

雲臺山部紀事[编辑]

《周地圖》:「漢末張道陵在雲臺山學道,使弟子王長、趙 昇投身絕壑,以取仙桃。長等七試已訖,九丹遂成。」

雲臺山部外編[编辑]

《水經·漢水注》:「平川有唐公祠,唐君字公房,城固人也。 學道得仙,入雲臺山,合丹服之,白日昇天。雞鳴天上, 狗吠雲中,惟以鼠惡留之,鼠乃感激,以月晦日吐腸 胃更生,故時人謂之唐鼠也。公房昇仙之日,婿之行 未還,不獲同階雲路,約以此川為居,言無繁霜蛟虎 之患,其俗因號為婿鄉,故水亦即名焉。百姓為之立」 廟於其處也。「刊石立碑」,遠述靈異也。

七曲山部彙考[编辑]

文昌著靈之《七曲山》。

七曲山在今四川保寧府梓潼縣治北十五里,一名 九曲山,山上有文昌祠,相傳歷代多著靈異云。

七曲山圖

七曲山圖

[编辑]

按:《四川總志山川攷》:「七曲山在保寧府梓潼縣北一 十五里,山腹有路,盤轉七曲。」

按《梓潼縣志山川攷》:「七曲山在縣治北二十里,群峰 特起,潼水九折來朝,本名九曲山,後五丁迎秦女,追 逐文昌帝君,文昌帝君避逐經山腹,行路成七曲,故 又名七曲。」

九曲水在縣治北三十里。源出龍州洞子口,至七曲 山麓,九轉入潼江《祠廟攷》:靈應廟在七曲山頂,司祿帝君廟也。按《圖志》: 「神姓張,諱亞子。其先越嶲人,因報母讎,徙居是山。自 秦伐蜀,後世著靈異。」宋、元歷封輔元開化司祿宏仁 帝君。

七曲山部藝文[编辑]

《七曲山記        》明·潘之恆

舊志云:七曲山在梓潼縣北一十五里,山腹有路,盤 轉七曲,故名。初號九曲,則以潼江水九折而來朝爾。 《華陽國志》云:梓潼有惡子祠,民歲上雷杵十枚,歲盡 不見。祠所從來故遠。惡與亞通,漢鑄周亞夫印為惡 夫,今風洞門石而稱雷柱,宋高文虎稱劍門張亞子 祠是也。《清河內傳》云:「山連劍嶺,有撐參宮,若鳳凰之」 偃。下有古湫,引入巨穴,門立數石筍,禱雨者祝此輒 應,名曰「雷柱」,故歲以杵供焉。《梓潼潘高梅文昌祠記》 曰:文昌靈應祠,在七曲山中,出梓潼縣北七里為送 險亭,言蜀棧道之險,至此而盡也。亭居巖畔,下為龍 潭,巖間如現赤霞,世傳五丁力士遺劍處,間發寶光, 少進為鳳山路,東接鳳凰山。又里許為千佛巖,上鐫 壁成無量數像,咸飾金彩,旁鐫《紫府飛霞洞記》。上覆 以亭,而摹墨者競取焉。泉為飲馬池,池水常滿。從此 道入,即得忠孝樓,祠之皋門也。樓累三層,高百尺,自 楚黃鶴而下,莫之與京。樓後歊臺,始與樓之二層並。 上奉文昌殿,左右安鐘鼓,兩廊置配享,皆秩秩有則。 後為桂香殿,丹粟秋飄,一邑盡染,彌月猶馥。是為蜀 王府建,歲時焚修無缺。左即風洞景,前為子母聖殿, 祈嗣者駢集。轉上重階,為啟元殿,又上為天尊殿,殿 前為八方臺,以觀天象。由樓北行,亦陟重階,為盤陀 石,有坊曰「盤陀仙跡。」其石圓如磨,高三丈許,上肖聖 像,據胡床盤坐。再北升為應夢臺,臺象八卦。中有石 床,壁間繪應夢事蹟。臺右晉柏二株,其形盤踞如虯 龍,色含蒼翠。自晉代傳於今,幾三合抱。躡峰頂為望 水亭,而觀止矣。世所傳文昌事,殊不經見,詳載《化書》 中。

七曲山部紀事[编辑]

《郡國志》:濟順王本張亞子,戰死而廟存。昔亞子西至 長安,見姚萇謂曰:「卻後九年,君當入蜀,若至梓潼七 曲山,幸當見尋。」至建元十二年,萇隨楊安南伐,將至 七曲,迷道遊騎賈君蒙,忽見一鹿馳去,逐至廟門,鹿 自死,追騎共剝之。有頃,萇至,悟曰:「此是張君為我設 主客之禮。」烹食而去。

《續搜神記》:「有神姓張名亞,道術顯著,廟在梓潼七曲 山。元宗幸蜀,著靈,追封左丞相。」

《潛確類書》:「唐廣明二年,僖宗幸蜀,有神姓張諱亞,現 於利州桔柏津,封為濟順王,廟在七曲山,親幸其廟, 解劍以贈神。」

七曲山部外編[编辑]

《梓潼縣志》:「七曲山帝君聖像,冶鐵以肖者也。唐明皇 入蜀,道經七曲,拜謁聖像,忽自左側右,似不受拜者。 邑人以為異,立碑記之,名曰側身碑。」

平蓋山部彙考[编辑]

敘州之平蓋山

平蓋山一名「牛心山」,一名「瑪瑙山」,在南溪縣西十五 里。山有石洞深邃,相傳漢真人劉景鶴隱此

平蓋山圖

平蓋山圖

[编辑]

按《方輿勝覽》潼川府路敘州,平蓋山在南溪縣,有三 山九隴,惟平蓋一山特出眾山之上,山頂圓平。 按《潛確類書區宇部》,平蓋山在彭山縣,二十四化之 一也。《七籤》云:「山下有玉人,長一丈三尺,昔吳郡崔孝 通於此學道得仙。」本志云:平蓋治上應婁宿,治前洗 墨池,唐隱士羅公遠題詠之處,有清暉、滌覽二亭。 按《四川總志山川攷》:「平蓋山在敘州府南溪縣西一 十五里,有三山九隴,惟此山一峰特出,頂圓而平,故 名。一名牛心山,一名瑪瑙山。漢真人劉景鶴隱此煉 丹,有石洞深邃,上有石穴,圓如盞,有水出焉。往往遊 人憩此,掬水飲之,取不竭。又有木葉紋如篆,謂之符 葉。」

安樂山部彙考[编辑]

《隋劉真人登仙之安樂山》。

安樂山在今四川瀘州合江縣城西五里,山有八洞 十二盤,又有楠木臺、仙人室、仙魚影及石櫃、石棋局 諸勝蹟,相傳「隋時劉真人登此成仙」云。

安樂山圖

安樂山圖

[编辑]

按:《方輿勝覽》潼川府路「瀘州安樂山,在合江縣西五 里,三峰俱秀,有溪及延真觀,有石匱,為仙人藏經之 所。岐而左,有爛柯跡,後有仙魚影,隱隱在石壁中。岐 而右,歷楠木臺、仙人屋十二盤,至剪刀峽。循山有八 洞,通南巖,有石曰許由瓢,又有芙蓉城、滴水崖、白猿 洞。此三峰之景也。山有天符葉,一夕大風雨拔去,後 得於容子山,如荔枝葉而長,上有紋如蟲蝕,宛如蟲 篆,或以為劉真人仙跡按《三才圖會》《安樂山圖考》:安樂山在合江縣西五里, 三峰奇秀,隋劉真人登仙於此。

按《四川總志山川攷》:「安樂山在瀘州合江縣治西五 里,三峰奇秀,隋劉真人登仙於此。山有八洞,通南巖 有石,曰許由瓢,又有楠木臺、仙人石、芙蓉城、滴水巖、 白猿洞。」

安樂山部藝文一[编辑]

《遊安樂山記       宋》·黃庭堅

建中靖國元年正月晦,合江令尹白宗愈率江西黃 魯直,拏舟泛安樂溪,上劉真人山。同來者臨潁索繼 萬、黔安文輝、主簿郭中,以疾初起不能來,尉周世範 以支軍廩不至。安樂山,真人飛昇之宅也。真人諱真, 字善慶。初卜居此山,曰:「僰道平,山氣歇而不清;江安 乃山氣濁而不秀。求山之清秀,唯安樂山耳。」既定居, 泉源發甘,虎豹服役。晦日之遊,雲霧晦暝,將出山,晚 晴諸峰皆出,

少岷山記         明呂柟[编辑]

少岷山者,蜀故安樂山也,在合江之西,三峰削立,十 有二盤,絕巔如雲門,又如雉堞,古木蒼藤,鏤霞映日。 其南也為榕山,二石聳峙其巔,崒嵂《巀嶪》,曰:「乾峰之 溪」,自仁懷山來,縈少岷而東下,與月臺溪會其前,而 入於汶江。汶江,即岷江也。自茂州而來,乃過少岷山。 蒙泉在少岷山中,無水,雩則獲水,獲水則雨。延真觀 在山畔,居緇流可以憩焉。初,地官曾璵讀書安樂,嘗 出遊大岷,登青城、天鼓,覽觀七十二洞,歷汶川、八盤、 龍泉、慈母,遂上雲山,數乳川、白狗之峰,西望煎氐,東 瞰江流,朝宗于海,南盼牂牁,北瞻隴首。返曰:「岷下山 莫如吾安樂。」故改安樂為少岷山,思終身焉。《涇野子》 曰:「昔漢逸民肥遯西充肆,今充有南」岷山、東石之志, 柟故知之?豈惟何生哉?其使少岷與大岷齊名萬載 乎?夫大岷連峰千里,江水出焉,東潤荊、揚、吳、越,北與 崑崙、黃河爭功海內,少岷之志其在斯乎?

安樂山部藝文二[编辑]

安樂山          :「唐《先汪》。」

碧峰橫倚白雲端,隋代真人化蹟殘。翠柏不凋龍骨 瘦,石泉猶在鏡光寒。

安樂山天符葉       宋蘇軾[编辑]

天師化去知何日,玉印相傳世共珍。故國子孫今尚 在,滿山秋葉豈能神。

邛崍山部彙考[编辑]

《山海經》
之崍山
[编辑]

邛崍山本名崍山,在今四川邛州治南八里,大渡河 土千戶所治北五里。山多竹,可以為杖,《漢書?張騫傳》 所謂「邛竹杖」,即此。其南為九折坂,相傳即王陽按轡, 王尊叱馭處也。

邛崍山圖

邛崍山圖

[编辑]

按《山海經·中山經》:「岷山又東北一百四十里曰崍山, 江水出焉,東流注于大江。其陽多黃金,其陰多麋麈, 其木多檀柘,其草多薤韭,多葯空奪。」邛崍山今在 漢嘉嚴道縣南,江水所自出也。山有九折坂出 似熊而黑。白駮。亦食銅鐵也。空奪即蛇被脫也。 按《漢書地理志》。蜀郡嚴道。邛崍山,卭水所出,東入 青衣。有木官。莽曰「嚴治。」

按《水經》,「江水自天彭闕東逕汶關,而歷氐道縣北。」東北百四十里崍山,中江所出,東注於大江。崍山,卭 崍山也,在漢嘉嚴道縣。一曰新道山。南有九折坂,夏 則凝冰,冬則毒寒。王陽按:轡處也。平恆言是中江所 出矣。郭景純《江賦》曰:「流二江於崌崍。」又東百五十里 曰崌山,北江所出,東注于大江。《山海經》曰:「崌山,江水 出焉,東注大江,其中多怪蛇。」

按《華陽國志蜀志》嚴道縣「有邛崍山,山上凝冰夏結, 迴曲九折,王陽去官之所。」

按:《方輿勝覽》,成都府路雅州邛崍山,自卭筰而來,距 百丈山西南九十里,阻峻如羊腸,即《漢書》王尊所謂 九折坂,一云在榮經縣。 卭州邛崍山,《山海經》云:「山出卭竹杖」,《蜀記》:「漢張騫奉 使尋河源,得高節竹,值于卭山,堪為杖。」 黎州邛崍山,《漢書》作「郲」,《華陽國志》作「崍」,《水經》作「來」,《開 路記》作「萊。」又有邛崍關,距州七十里,昔有楊氏婦造 閣其上。

《九折坂》,在邛崍山,其坂阻峻曲迴,九折乃至山上,凝 冰夏結,冬則極寒。

按《四川總志山川攷》:「邛崍山在卭州治南八里,漢張 騫奉使西域,得高節竹,植于卭山,故名。自沉黎千里 至州,環抱為鎮。」

邛崍山部藝文一[编辑]

《崍山贊          》晉·郭璞

邛崍峻險,其坂九折。王陽逡巡,王尊逞節。殷有《三仁》, 漢稱二哲。

邛崍山部藝文二[编辑]

題《邛崍          》,宋余授

絕塞邛崍外,偏城越嶲東。山含初夏雪,林偃夕陽風。

邛崍山部紀事[编辑]

《漢書王尊傳》:王尊,字子贛,涿郡高陽人也。為安定太 守,遷益州刺史。先是,琅邪王陽為益州刺史,行部至 卭郲九折阪,歎曰:「『奉先人遺體,奈何數乘此險』?後以 病去。及尊為刺史,至其阪,問吏曰:『此非王陽所畏道 耶』?吏對曰:『是』。尊叱其馭曰:『驅之!王陽為孝子,王尊為 忠臣』。」

邛崍山部雜錄[编辑]

《方輿勝覽》:《卭州形勝》,外接卭筰,圖經序云:「山曰邛崍, 浸曰卭水,淵曰卭池,毛曰卭竹。」

白鶴山部彙考[编辑]

卭州之白鶴山

白鶴山,在今四川卭州城西七里,一名「四明」,一名「群 羊。」其山聳立百尺,常有白鶴巢其上,遂因以名。

按《方輿勝覽》,成都府路卭州,「白鶴山在城西八里,常 璩曰臨卭,名山曰四明,亦曰群羊,即今白鶴也。」 按《四川總志山川攷》:白鶴山在卭州西七里,四明、群 羊皆此山別名。山北有孤石聳立,高百尺,常有鶴巢 其上,因名。又蒲江治北三里亦有此山。宋嘉泰中有 群鶴翔舞二日,附載于此

白鶴山部藝文[编辑]

《白鶴山記         》宋·王惲

白鶴山在邛州城西八里。常璩曰:「臨邛名山曰四明, 亦曰群羊,即今白鶴也。漢胡安嘗于山中乘白鶴仙 去,弟子即其處為白鶴臺。」魏華父《營造記》曰:「州之西, 去城十里許,有山曰白鶴,林麓蒼翠,江流縈紆,蔚為 是州之望山,故為浮屠之宮。」自隋唐迄今,庵院凡四 十所。遠有胡安先生授《易》之洞,近有常公諫議讀書 之庵,泉有滴珠,樹有木蓮,白鶴有臺,玉兔有蹤。中峰 並美平雲之觀,西岩翠屏萬竹之境,皆山中勝處。壁 間繪像,率范瓊、杜措、丘文播諸人名筆,雖丹青剝落, 而筆法具在。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