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第0885卷

維基文庫,自由的圖書館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八十四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
方輿彙編 第八百八十五卷
方輿彙編 職方典 第八百八十六卷


欽定古今圖書集成方輿彙編職方典

 第八百八十五卷目錄

 撫州府部彙考一

  撫州府建置沿革考

  撫州府疆域考有圖 形勝附

  撫州府星野考

  撫州府山川考

職方典第八百八十五卷

撫州府部彙考一[编辑]

撫州府建置沿革考      通志[编辑]

本府

《禹貢》
揚州之域春秋為吳越地戰國時楚滅越
[编辑]

地,又屬楚。逮秦,分天下為三十六郡,置鄣、會稽、九江,其地遂屬九江郡。漢初,改九江為淮南,又分淮南置豫章郡,領縣十八,有南城,以其地在郡南,故曰南城,即今之金、宜各縣地也。後漢分豫章南昌縣地及南城西北境地,始置臨汝縣。三國吳以豫章東部為臨川郡,領臨汝、南城二縣。晉分揚、荊置江州,臨川郡隸之,領縣凡十。如吳因晉郡名,仍隸江州如舊。齊、梁或徙治南城,或分置巴山,地視舊境稍廓矣。隋初,改為撫州,後復為臨川郡。唐初,復為撫州,屬江西道,尋改為臨川郡,既乃復為撫州,所隸州軍名號不一,五季陞為昭武軍節度。南唐復稱撫州,置金谿、宜黃二場焉。宋為撫州軍。元為撫州路。明改撫州府,隸江西承宣布政使司。正德七年,因臨之東鄉寇患,乃割臨川、金谿各鄉地,併以餘干、安仁、進賢三縣接壤地益之,立東鄉縣。領縣六:

皇清因之,領縣六:

臨川縣:附郭。

漢置臨汝縣。三國吳屬臨川郡。晉屬臨川郡如故。宋、齊因之。梁分臨汝置定川縣。隋屬撫州,併西豐、定川入臨汝,改稱臨川,後復屬臨川郡。唐復隸撫州,尋改為臨川郡,既復屬撫州。楊吳南唐屬昭武軍節度,已乃復屬撫州。宋屬撫州軍。元屬撫州路。明屬撫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六百二十五里。

崇仁縣

後漢臨汝地。吳新建地。梁巴山地。隋始置縣,以宜黃、安浦二縣地併入。唐初屬撫州,復析置宜黃,後省,又改屬臨川郡,又改屬撫州。楊吳南唐初屬昭武軍節度,繼乃屬撫州。宋隸撫州軍。紹興十四年,復分崇仁縣并吉、永豐地置樂安。元屬撫州路。明屬撫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百五十五里。

金谿縣

南唐置場。宋淳化五年,陞場為縣,屬撫州軍。元屬撫州路。明屬撫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百一里。

宜黃縣

東漢為臨汝地。三國吳為宜黃地。唐析崇仁置,尋省入。南唐割崇仁三鄉為場,尋陞場為縣。宋屬撫州軍。元屬撫州路。明屬撫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七十二里。

樂安縣

宋紹興十九年,分崇仁縣及吉州永豐縣地始置,屬撫州軍。元屬撫州路。明屬撫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二百三十二里。

東鄉縣

明正德七年,臨川東鄉寇亂,大臣將兵平之。乃割臨川之長壽、移風、遵化、延壽、安寧、崇德五鄉,凡二十有五都,金谿、延福鄉之兩都分置斯縣,而以餘千習泰鄉之一都、安仁雲錦鄉之兩都、進賢、崇信鄉之三都附益之,屬撫州府。

皇清因之,編戶六十四里。

撫州府疆域考        通志[编辑]

撫州府疆域圖

撫州府疆域圖

本府

東至饒州府安仁縣界一百二十里。

西至臨江府新淦縣界二百七十里。

南至建昌府南城縣界九十里。

北至南昌府進賢縣界六十里。

自府至省城二百里至

京師五千零五十里

東西廣三百九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臨川縣》:

臨川,附邑也。東至東鄉縣界四十里。

西至崇仁縣界,九十里。

南至建昌府南城縣界九十里。

北至南昌府進賢縣界六十里。

東西廣一百三十里,南北袤一百五十里。《崇仁縣》:

府東一百二十里為「崇仁。」 東至臨川縣界六十里。

西至樂安縣界,三十五里。

南至宜黃縣界六十里

北至南昌府豐城縣界三十五里。

東西廣九十五里,南北袤九十五里。

金谿縣

府東南一百一十里為「金谿。」 東至廣信府貴溪縣界五十里。

西至臨川縣界,四十五里。

南至建昌府南城縣界五十里。

北至饒州府安仁縣界六十里。

東西廣九十五里,南北袤一百一十里。

宜黃縣

府西南一百一十里為「宜黃」 ,東至建昌府南城縣界六十里。

西至崇仁縣界二十里

南至贑州府寧都縣界一百二十里,北至臨川縣界五十里。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一百七十里。

樂安縣

府西南二百四十里為「樂安。」 東至崇仁縣界三十里。

西至吉安府永豐縣界,五十里。

南至贑州府寧都縣一百四十里,北至南昌府豐城縣界八十里。

東西廣八十里,南北袤二百二十里。

東鄉縣

府東一百一十里為「東鄉。」 東至饒州府安仁縣界四十里。

西至臨川縣界五十五里。

南至金谿縣界,四十里。

北至饒州府餘干縣界六十里。

東西廣一百里,南北袤一百里。

形勝附[编辑]

本府。臨川縣附郭。

獨孤及《撫州新亭記》。「與兩粵七閩犬牙其疆。」 《謝逸文集序》。「瀕汝水以為郡。」

宋郡守家坤翁《記》「居山川風雲之會。」

虞集《撫州譙樓記》:「地方千里,界江湖之表。」 《新郡志》:「山川融結,舟車輻輳。控帶閩、越,襟領江湖。」

崇仁縣 山川人物,大類西浙,下瞰巴水,南眺巴山。

《金谿縣 》上幕前峙,卓筆右聳。蘇山納秀,襟帶七閩。

《宜黃縣 》上接虔化,旁矚南豐,山巒周匝,川壑迴繞。

樂安縣 右接龍岡,左連象麓,「山高而水盛,地固而氣完。」

東鄉縣 「四山賓會,二水環流。」

撫州府星野考        通志[编辑]

府屬總

《周禮》:保章氏:「於辰則丑,於次則星紀,於宿則斗、牛、女。」

《漢書·天文志》:「斗,江、湖、牽牛、婺女,揚州。」

《後漢書天文志》:「玉衡,斗九星也,第六星主揚州,常以五巳日候之,乙巳為豫章。」

《晉書天文志》:「自南斗十二度至須女七度為星紀,於辰在丑,吳、越之分野,屬揚州。又析斗女分豫章,入斗十度。」

《唐書天文志》:「南斗、牽牛、婺女,星紀之次也。丑初起斗九度,中斗二十四度,終女七度。其分野豫章郡,西濱彭蠡,南踰嶺徼。」

《明清類天文書》:「南斗六星,中二星曰天相,主豫章。」

《一統志》:撫州,入斗六度。

《臨川縣志》,唐僧一行以「雲漢終始,表裏江河,分山河紀絡於兩界,別陰陽升降於四維,四戰帝墟八舍,海國界盡華彝,綱紀州郡,如指諸掌。」 謂星紀當雲漢下流,百川歸焉。故其分野自南河下流,窮南紀之曲,東南負海,為南星紀,則吳越若相值矣。蓋歷代所未發,說者稱其卓越千古,然蘇伯衡又譏其疏遠,豈亦有微憾乎?《漢志》云:「吳地,斗之分野;越地,牽牛,女之分野。豫章,吳也。」 一行以南,斗在雲漢下流,當淮海間,為吳分;牽牛去南河寖遠,自豫章迄會稽,南逾嶺徼,為越分;則疆場舛矣。夫星辰之遠,度數之微,其是非之較,吾不能齊也。乃若其地,則為吳也舊矣,故吾從入斗者焉。或云大分屬斗,而餘入牽牛,則不可知,是《豫章》當在斗牛之間矣。

撫州府山川考        府志[编辑]

本府。臨川縣附郭。

仙臨山 在府城南一十五里。上有集仙觀,王、郭二仙嘗至此,故名。

英巨山 在府東二十三里。山巖內有石人坐磐石上,人體有塵穢則興,風潤則致雨,晴日遍體清瑩如玉。

井山 在府城南二十五里。即黃華姑修真之所。有明真觀,丹井在上,故名。

龍會山 在府城西四十里。雙峰聳立,上有曾真君仙壇。中有四穴如馬蹄,其泉清洌,人呼為「馬蹄泉。」 舊傳,雙峰高者為陽,南五里有溫湯;低者為陰,北五里有冷水。

靈谷山 在府城南四十里,中有石室靈像。《臨川記》云:「懸崖半岫,有瀑飛流,分於木杪,映日望之如掣練。」 宋王安石《靈谷詩序》:吾州之東南有靈谷者,江南之名山也。龍蛇之神異,虎豹翬翟之文章,楩楠豫章,竹箭之材,皆自山出。而神林鬼冢魑魅之穴,與夫仙人釋子恢譎之觀,咸附託焉。至其淑靈清和之氣,盤礡委積於天地之間,萬物之所不能得者,乃屬之於人。

峨峰山 在府西四十六里。本名「銅山」 ,唐天寶中改今名。山巔有仙壇,絕頂有龍泉觀。

筆架山 :在府城西北五十里。諸峰排立,如筆架然。

免水山 在府城西北六十里。相傳唐堯洪水時,人登此山者免害,故名。唐天寶間改名堯山。雷公山 在府城南七十里。舊號大鹿山。山外有池,生碧蓮,南隅有井。魏末居人李天明禱雨至古樹下,遇五老人云:「吾姓雷,久處此井。」 或云:天明禱雨,霹靂從井出,因號雷公山。上有靈泉觀。

戚姑山 在府城南六十五里。舊傳,長安戚文秀女修道於此,乘雲而昇,後人亦稱為凌雲山。上有仙壇觀。宋李梅亭詩:「蹋翻碧澗泉中石,飛透丹霞洞裏天。更問戚姑無恙否,約渠東去看桑田。」

界山 在府城東南九十里,接建昌府南城縣界。

羅首山 在府城東九十里,跨臨川、安仁之境。望仙山 在府城北九十里。世傳王、郭二仙望華蓋、浮丘仙處。

五峰 ,《臨川志》:「城中有五峰三市」 ,或謂青雲嶺、逍遙嶺、鹽嶺、蕭家嶺、興慶嶺而五。宋曾子固《贈撫州錢郎中》詩:「翠幕管絃三市晚,畫堂煙雨五」

《峰秋》即此。青雲嶺在其最高結頂處,謂之「青雲第一峰。」

狀元峰 在府城西四十五里。挺然秀麗,世傳山下居人嘗有出狀元者。

金峰 :在府城北五十里,形如「金」 字。

桃花峰 :在府城東六十里。禱疫必應。

雄嵐峰 在府城東七十里。舊傳為王、郭二仙修煉之所,有茶竈丹爐遺跡。上有靈泉,鄉人抱疾者飲之多愈。

萬歲嶺 在府城西四十里。舊傳宋隆祐太后經過,指問此山之稱,人以「萬歲嶺」 對,故名。樟原嶺 在府城西四十里,石路高險,元豐城人陸祥叔傭工鑿平,側有雙黃井。

小門嶺 在府城北六十里。世傳王、郭二仙尋浮丘經此,上有三仙行祠。

黃仙姑巖 在府城東三十里,其巖有三。元虞集詩:「鐵色陰崖積石屯,玉顏窈窕鎮乾坤。上池降液作靈響,左角出雲成曉暾。手抉風雷穿月窟,坐當星斗直天門。昔人政有懷僊地,為挹清泉注一尊。」

羊角山石 在府治譙樓前。俗傳有人自西蜀青城山來尋羊角山,郡人指示之,其人扣石。青城山有書,石忽開,書入復合,人亦不知所往。汝水 ,其源上接旴江,流經金谿縣南,曲折行百餘里,東流合豫章水。其上流之分泒,自千金陂西流至郡城東,抱城而北,合宜黃、崇仁二縣溪水,流至南昌界,合豫章水入鄱陽湖。

連樊水 在府城西北五里。源出連樊山,流至郡城西,抱城而北,合於汝水。荀伯子《臨川記》曰:「東興人以木甑浸井中,後於連樊溪甘渚獲之。」 可見其源之遠。一云:此水比他水獨重,郡取為刻漏無差失。

臨水 在府城西一十里。源出崇仁縣臨川山,下流至西津,與汝水合。

夢江水 在府城南三十里。源出佛容山,下注汝水。

墨池 有二,一在府學,昔王羲之學書池上,池水盡黑,故名,宋曾鞏有《記》。一在金谿縣,距白水寺三里,乃謝靈運滌硯處。

臥冰池 在府城東孝義寺,俗傳為王祥故宅。按《晉書》,祥,瑯琊臨沂人。豈其避地廬江時曾經此,遂成遺跡耶?張右丞詩:「雖贋猶堪賞,前賢況可師。」

靈運池 在府城東四十里,距靈谷山二里。山頂有池,謝靈運為臨川內史時,日遊於此。放生池 舊因汝水為之。《古今詩話》載:唐末邕州蔡大夫遷撫州刺史,遊汝水放生,禁採捕,忽有人乘小舟釣其上,蔡使人捕之,釣者乃為詩云:「投卻長竿捲卻絲,手攜蓑笠獻新詩。臨川太守清如鏡,不是漁人下釣時。」 宋郡守朱正辭始即吳陂莊之南塘為之,置斗門以均蓄洩。白鹿泉 在府城寶應寺,世傳謝靈運翻經時,有白鹿跑地,泉湧出。宋陸游詩:「泉聲落環珮,肝肺為清涼。」

「一滴泉 」 :在府城萬壽寺,冬夏不竭。

紅泉 在府城西三十二里銅山下。謝靈運詩:「石磴瀉紅泉。」

白鱓潭 在府城北一百里。相傳宋晏殊之先葬其祖,掘地得雙白鱓,一奔入潭,故名。溫湯 在府城西二十里。池中有伏石,分為二流,其陰水差寒,其陽水常沸。

文昌堰 在府城東汝水之滸。舊《圖經》云:「上直文昌星,故得名。」 《地讖》云:「文昌堰合狀元生。」 虎頭洲 在府城北三十里。宋治平中,郡人李權夢張樂送至洲上,俄登科,授虔州司李。蓋虎頭之應也。

朱井 在府城儒學西廡下,其泉清洌。

九十九井 在府治東南七里。俗傳周仙王與夫人共約曰:「一夕之內,爾織百縑,我開百井。」 至四更,夫人百縑已就,效雞鳴以激之,群雞皆和。仙王方得九十九井,聞雞鳴遂止。鄉人因立周仙王祠。

丹井 有三:一在府治西南魏壇觀,乃魏夫人煉丹之所。一在西北元妙觀,乃黃華姑煉丹之所。一在樂安縣南四十里玉庭觀,乃王郭二仙煉丹之地,前有王喬壇。

雙黃井 在府城西四十里。其甃乃雙黃木甑,至今不朽。舊傳曾真君煉丹處,鄉人立亭於上。《崇仁縣》

朝真山 在縣治南。相傳王、郭二仙尋真至此。聖寶山 在縣西南一十里,上有仙祠,祠旁有

石光瑩紅潤故名

玉華山 在縣南一十五里。上有玉華仙壇。盤龍山 ,在縣南二十五里。地勢盤迴,自華蓋山而來。

寶蓋山 ,在縣南三十里,形如寶蓋。

天寶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峭拔森聳,為郡中奇觀。

仙華山 ,在縣東三十里。乃華蓋三仙道場,士庶多丐福於此。

招仙山 ,在縣東南三十里。茂林修竹,流水映帶,真群仙所都之地。

沸湖山 在縣東南四十里。唐杜光庭煉丹之所。宋紹興中,山頂夜有光,旦穴其處,得古陶器,上有「沸湖」 二字。

感應山 ,在縣東五十五里。上立仙壇,祀王、郭二仙。水旱疾疫,禱之輒應。

巴山 在縣南六十里。有欒巴祠,故名。唐改曰臨川山。宋邑宰孫懋避欒僊諱,又改曰「相山。」 舊傳巴山有四仙,曰梅、欒、鄧、葉。梅即漢梅福,欒即欒,巴隱此山,鄧、葉俱南城人。

芙蓉山 在縣南一百里。秀麗如菡萏出水狀。頂有葛仙翁祠,旁有龍潭。

華蓋山 在縣南一百里。形如華蓋,又號「江南絕頂。」 昔王、郭二仙超昇於此。上有仙祠,下有紫元洞,旁又有雷洞。天將雨,則雲氣如爐煙直上,須臾雷聲殷殷而出。宋末有望氣者言華蓋、臨川二山之間當產異人,已而生吳文正公澄於山麓之咸口里。

寶唐山 在縣西南一百五里。跨樂安之境,寶唐水出焉。

梅仙峰 在縣南五十里。相傳漢梅福煉丹於此。元危素詩:「諫疏當年奏漢宮,至今名跡遍諸峰。經臺半掩三花樹,丹臼橫遮五粒松。近水衣裳清露濕,並巖芝朮白雲封。因君更憶非非子,杖履登臨得屢從。」

金雞巖 在縣西南一百二十里。相傳浮丘養雞之所,雞皆金色,現則稔。樵者於巖口嘗拾得雞糞,其堅如石。

鯉石 在縣西一十五里。舊傳琴高先生於此修煉,所乘之鯉化而為石。

虎跡石 在縣西南四十里。昔王、郭二仙跨虎憇其上,遺蹟尚存。香城莊燕洞 ,在縣南五十里。巖上有二佛跡,泉流石罅,其石白如鍾乳。

浮雲洞 ,在縣南一十五里。洞穴不可深入。相傳田家黃氏子夜寐驚魘,見偉丈夫自稱回巖客,令語世人曰:「此浮雲洞也。」 得名以此。

「紫元洞 」 ,在華蓋山。昔浮丘王、郭三仙隱此中,有石屏、石座、石棋局。

西寧水 ,在縣西五里。源出華蓋山,下流曲折五百餘里,至西津與汝水合。

寶唐水 ,在縣西一百二十里。源出寶唐山,下流合巴水。

青水潭 在縣西北一十里。源發七都,流至縣西驢陂,與大溪水合。

鹹池 。《嘉定志》云:「陳司空黃法𣰰,崇仁人。侯景亂,法𣰰於鄉里聚徒以助陳高祖有功。又有奇術,嘗變鹽池於家山下,今水味獨鹹於他水。」 仙鵝池 ,在縣西南四十五里。世傳唐道士杜仙與修黃籙齋,忽有仙鵝七飛下池中,故名。化龍池 在縣治北,宋樂史家池旁有巨蟒,鱗甲爪距如金,一日,風雨大作,化龍而去。史登科正此日,池以此得名。

金谿縣

翠雲山 在縣南四里。岡巒環合,上有瀑布。宋治平中,儒士胡采發榛莽而出之。有「躍馬」 、「試茗」 、「鳴玉」 三泉及月石亭,皆有王安石題詠。

金窟山 ,在縣東五里。即前代採金之所,故名。有仙人麻鞋跡。

明山 ,在縣西一十里。山巔有井,隨江清濁,謂之「通江井。」

銅斗山 在縣西南二十五里。西南有芙蓉山,上有神仙修道處。宋曾鞏《記》云:「銅斗山能出雲雨,弭災害,為一郡之望。」

雲林山 ,在縣東四十里,崒嵂數百仞,界撫信、建昌三郡,其形勢為金谿之巨鎮,上有三十六峰。

疏山 在縣西北五十里。唐有何仙舟,棄官隱居,讀書於此,因號書山。其書堂遺址尚存。中和中,刱為禪剎,賜額「白雲。」 南唐改為疏山。

柘岡山 ,在縣西六十里。上有王安石「讀書堂。」

卓筆峰 在縣東二里。形如卓筆,下有硯池,高峙於縣治之右。

梅峰 在縣南一十五里。舊傳劉仙師嘗吹鐵笛呼雨,上有遺跡。

百歲峰 在縣西二十五里,上有周仙王廟。明珠峰 ,在縣西北四十里。相傳為周仙王遺跡,有廟存焉。

錦繡谷 在縣治後。宋王安石詩:「還家一笑即芳辰,好與名山作主人。邂逅五湖乘興往,相邀錦繡谷中春。」

福水 在縣南一十里。源出於閩,經南城梅峰,至鼓樓岡下會石門港水。

清江水 ,在縣南三十里。其水清洌,宜漚楮,故土人造紙,以「清江」 著名。

苦竹水 在縣北四十五里。乃汝水之上流也。三港水 在縣東五十里。源出崖山,歷白蓮港,至𥟖盆渡,與青田港水合。金谿水 在縣上幕嶺東。水色如金,縣因以名。玉香泉 在縣東四十里。其泉甘香。

伯清泉 在縣治東。其泉清澈味美。又有泉出於石中,名「石眼泉。」

「躍馬泉 」 中有二石,如躍馬狀。

試茗泉 ,宋王安石詩:「此泉地何偏,陸羽未曾閱。坁沙光散射,竇乳甘潛洩。」

鳴玉泉 以上三泉俱在縣南四里。翠雲院靈泉 ,在縣南一十里,即五星泉。水自石眼噴出,如撒珠狀。宋曾布詩:「一掬寒泉照眼明,冰霜凜凜坐中清。」

齧指池 在縣東二里烈女祠前。相傳,葛氏二女躍爐時,齧指自誓,灑血於池,故名。

石僊人潭井 在縣東三十五里。井有仙跡,歲旱禱之輒應。

三龍井 ,在縣東四十五里,有龍居之。昔劉仙師得豢龍術,能興雲雨。

龍潭井 在縣東。出雲峰上有龍居之,久旱生雲,不日而雨。

宜黃縣

赤松山 ,在縣西一十里。有龍福寺,有穗珠泉、小簾泉。昔鄒度支隱此,號「赤松子」 ,故名。

雲華山 在縣南一十里。亦名西華山,又名「馬山。」

曹山 在縣北三十里,舊名荷玉山。山巔曰羅漢峰,昔本寂禪師因禮曹溪六祖回此,遂易名曹山。山前有迴龍亭,其下有泉。昔白眉禪師結庵山中時,其水一日三潮。

仙巖 在縣北五里。昔王、郭二仙嘗問道寓此。有朝真石、拂霓洞遺跡,宋周夢若有記。

雲蓋嶺 在縣東北五十里。其山常有雲氣盤繞,故名。

宜黃水 ,源出縣黃土嶺,流四百七十里,至西津與汝水合。

玉井 在縣南門塗黃嶺,下有呂洞賓篆「玉斧泉」 三字。

沸湖龍池 在縣南四十里。山巔有泉下湧,蓋龍潛於中云。

樂安縣

鰲頭山 :在縣治前。山有兩峰,一峰特秀。山麓有巨石,下瞰溪流,狀如靈鰲赴海。

象眠山 在縣治東,勢如象眠,縣之主山也。上砆山 在縣東北一十五里,山石圓白,色如碔砆。

金華山 在縣西北三十里,形如覆瓢。《舊志》云:「昔王、郭二仙登此山以望華蓋」 ,相顧云:「此山絕似婺女、金華,但無白石為羊耳。」

杯山 ,在縣北八十里,遠望形如覆杯。

豐材山 在縣北八十里。舊名「麻山」 ,唐改今名。荀伯子《記》云:「登之者,望廬嶽、彭蠡皆在其下。」 仙女峰 ,在縣南六十里。舊傳王、郭二仙飛昇之時,嘗有仙女執旛其上。

金鼓嶺 在縣南一十五里。其狀如鼓。

鼇溪水 在縣治南。源出芙蓉山,東流至縣,又西流與贑水合。鼇山在其南,昔嘗有人作釣鼇亭於溪上,因以名溪。

大溪源水 在縣西北七十里。源出大盤山,北流至蛟湖,合臨水。縣南又有大溪水,源出華蓋山,西流至烏水,流入永豐河。

遠溪水 ,在縣南一百八十里。分三泒至招攜合烏水。

白龜泉 在縣南八十里仙遊觀。昔吳真人修煉時,有白龜自山南負泉而出,故名。

龍池 ,在樂安縣北五里。其南八十里又有雙

考證

龍池

東鄉縣

長林山 ,在縣南三里,又名「庾嶺。」 高二里,周圍九里二步。

大嶺 在縣南二里許,有雙嶺,其上峙者名「大嶺」 ,下小嶺名「臺山。」

獨秀峰 在大嶺之西,視眾山獨秀,故名。「雞公嶺 」 在庾嶺之東,有尖石出其頂,號「雞公嶺。」

桃花峰 在縣南五都、七都之間,上有桃花觀。花尖嶺 在縣南七都,兩峰大小對峙,名「大花尖」 、「小花尖。」

《猴伏》尖 在七都山。形如猴之伏,故名。

金峰嶺 在七都境內之山,此最高大,為縣治地脈之祖。上有三仙祠,民祈以捍蝗虫。今文昌門面之。

方盤峰 在七都。四方有山盤繞其下,而此峰獨上出,故名。

石筍山 在縣二十一都。山巔有石如筍特起,本山如翔龍,其石如一角,旁山諸石怪狀甚多。船嶺 在縣南二十一都。其形如船,故名。銀峰 在二十一都,形甚端秀。

白雲峰 在二十一都。端方峭拔,上有庵,其南麓為金谿縣界。

明珠峰 在縣南二十二都。山上有石,磊落如珠,故名。

荊公山 在二十二都。《傳》云「王荊公宅其下」 ,公弟安尚之子旂徙居於此。

鹿峰 在縣南二十二都,峻聳甚秀。

桂山 在縣南,距長林二里許,黃簡基在焉。下有「桂山書院。」

雄嵐峰 在三都,為縣之北障。上有靈泉一泓,在山嶺,今拱宸門面之。

五彩山 在縣習泰鄉北,為餘干縣界。《一統志》:「漢長沙王吳芮生之日,後山雲翳五彩云。」 雞籠山 ,在縣北二十八都。

赤嶺 在二十八都、三十二都之交,土赤,故名。其北支盡處,有月盤廟。

發筆峰 在縣北十三都。

螺首峰 在縣東南十里。山首尖圓如螺,故名。山北有羅首寺。

積煙峰 在縣東二都半山。有龍泉、瀑布泉,南麓即為安仁縣界。宋忠臣陳奎與元兵戰死於此。

龍順嶺 在縣東八都,與積煙峰並峙。

品峰 在縣東九都白玕里。

七寶嶺 在縣東八都、十都之間。今迎春門面之。

辜墩 在縣東八都

大富岡 由雄嵐峰發脈,為縣西北近障,環抱縣治。其盡處名石獅腦,今拱辰門面之。昔為荒壤,今藝成熟,即歲所入粟麥荳瓜之利,僅數千計,中人賴以給者俱多,故岡名「大富。」 然岡多紅石,故為石工鑿破。堪輿家謂有礙縣治,當禁之。故有山者利其直,運石者利其近,勢難遽阻,奈何哉!

烏岡 :其脈南來橫亙縣治之西,與大富岡對峙,三港水流於兩岡之間。

倚岡峰 在縣西十六都。

槲山 在縣西十七都,高五里許,上多槲木,北麓為進賢界。

蔭嶺 在十七都。山圓秀,其麓有石瞰塘如獅,名「獅塘。」

盧岡嶺 在縣西二十七都。上有盧梅廟。雷印峰 在二十六都。山麓旁起一石若印,故名。上有「張巡廟。」

吳嶺 在縣東南二十九都。漢長沙王吳芮嘗戰於此,其巔有洗馬池、巨人跡。今有廟祀芮,遂以名嶺。

若嶺 在縣東南二十九都。其下有義湖塘。青草峰 在義湖塘之東。

獨嶺 在若嶺之西平坂中,特起甚秀。石建嶺 在二十九都,北山麓有石建寺。石獅嶺 在縣東雲錦鄉。

饅頭嶺 在雲錦鄉平坂中,上有石刻「雲臺」 二字。

圭峰 在二十五都。《傳》云:「宋滅謝枋忠,立祠其下,祀宋先帝。」 今祠名萬壽祠。

吉嶺 在二十四都。山形特聳,高媲雲林,上有禪院。舊云:「山北多虎,至此始吉。」 謝學士德溥、孔解元大德俱有詩。

眉山 在二十四都

御屏山 在二十五都。方聳若御屏,吳伯宗家其下。

帝聖峰 在縣東北十一都,北麓為餘干界,山極高峻。登之,北瞰鄱湖之水,南盻龍虎之山,蓋烏峰、綠石諸山之最奇者。

王仙嶺 在縣二都。連亙數山,高秀而長,障於縣之東北,上有三仙祠。

橫山 在縣東十都。峻聳雄視諸山。宋進士俞廷椿、廷華、仁傑世家其下。

明王峰 在縣北十三都,上有三仙祠。

鶴堂峰 在十三都,尖秀特出,上有三仙祠。金嶺 在縣五都。

會仙嶺 在縣西南二十都。上有三仙祠。望仙嶺 在縣西南二十一都,下有望仙觀。石岡嶺 在二十七都。

鸛鶴峰 在縣西二十七都。

巖仙嶺 在縣西南四十里。登其嶺,可望撫城,隱隱見城中佛塔,其下有烏石塘。

龍角峰 在縣西南二十都,以形得名。

冶塘嶺 在縣西北三十都,又名冶塘峽西嶺 ,在三都,連亙於縣之西北。其脈西北下為進賢縣治。

陳理山 按舊志,「在郡城東北一百二十里為東鄉境,高二十四丈,周回五十里。相傳漢豫章太守陳蕃行部至此,理訟獄,故名。」 今未知為何山也。

舉軍山 :在城東六十里,高四里,周回五、六十里。山側有村,名「舉軍村。」 其山多產異艸怪石。今未知為何山,姑存其舊。

彈琴嶺 在縣東南二十四都。山清石縐,泉甘木古,前賢多有詩記。。

本作品在全世界都属于公有领域,因为作者逝世已经超过100年,并且于1929年1月1日之前出版。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

本作品原文沒有標點。標點是人工智能程序古詩文斷句 v2.1創建,並且經由維基文庫用戶編輯改善的。本站用戶之編輯以知识共享 署名-相同方式共享 4.0协议(CC BY-SA 4.0)發佈。

歡迎各位持續修正標點,請勿複製與本站版權協議不兼容的標點創作。

Public domainPublic domainfalsefalse